产业集群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09-09-24罗友花
罗友花
摘要:依据浙江义乌172家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和AMOS7.0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证实产业集群劳动分工资源、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和集群企业网络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均带来正效应,但集群环境的物质资源和集群企业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作用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集群资源效应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4-0083-04
一、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关的产业集群资源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关于产业集群资源,特别是无形资源在经济地理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虽然都有描述,但将产业集群作为集群企业外部环境资源来探寻集群区内不同资源对其竞争优势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本文在达摩坡嗒等人对产业集群资源识别的研究基础上,将产业集群资源整体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即劳动要素的分工、产业环境和集群企业网络。其中,劳动要素分工是指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专业从事一个或几个工序时企业将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弹性专精能力。产业环境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内的文化,如态度、知识、传统技术、信息渠道、劳动流动性、对风险和利益的社会认知以及信任和能力的组合等;二是指基础设施,如经营地点的可获得性、通信设施、社区服务、当地的融资以及各种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设施配套等。集群企业网络是指借助于集群在市场中的调节能力所形成的相互联系,主要涉及企业稳固的商业联系,集群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的外部形象等。
1,产业集群内的劳动要素分工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实际上,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思想,其精髓就是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性,并认为专业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原因,规模经济的本质是专业化经济,因为分工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更好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分析了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效率改进问题,认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会造成一种新的力量,这种新的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差别。依照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把自然人之间的分工协作衍生为组织(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产生了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局部化”和专业化,“局部化”了的企业同“局部工人”一样,有利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体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分散生产情形下不存在的集体生产力,这种新的生产力就是协作力。集群内众多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不仅为每个节点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施展其潜能的场所,而且各单元的有效协作也使其更加适应迅速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增强获利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集群效能。
基于产业集群组织的劳动分工特质,我们知道,集群组织分工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纵向—体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管理成本,也减少市场组织分工伴生的内生交易成本,而生产主体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也相应降低市场交易的外生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同一区位的聚集;当专业化程度发展到足够高时,不同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和其他厂商与机构间出现高水平分工时,则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分工的发展要求分工网络、交易网络都必须扩大。因此,本研究将产业集群分工资源归结为“分工网络”和“交易网络”两个变量,并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集群分工协作资源的分工网络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2集群分工协作资源的交易网络扩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2,产业集群内的环境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集群一旦形成,必然导致分工网络和交易网络的发展,大量企业在空间上近邻和产业上具有关联性。然而,第一批进入该地区的企业必然是由于一些非集聚性的因素所吸引。这些因素往往是一般性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性的区位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环境良好等。二是非物质性区位优势,如市场机制健全,人文环境开放以及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后者不会随着区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受到直接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得到加强,如市场机制得到完善,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更大。与此同时,产业关联的大量企业在区内会逐渐发生集聚效应,集群区位优势逐步向网络优势转化,体现为分工协作的拓展与深化,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要素和信息的高度集散等。集群企业获得了这样的区位优势,—方面根植于地方系统,形成社会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并促进了源于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形成的社会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相关性使企业具备了吸收外溢知识的基础平台,技术领域的相同消除了专业技术的沟通障碍,从而提供了企业的共同认知,共同经验和共同的参照系。提升了共同的文化(March&Olscn,1989),而且,企业为了获取复杂知识的外溢效应,也会积极从事技术研发等相关活动。一般来说,社会一致性越强,则越能够分享非常复杂的知识,从而推动集群外溢效应的发展和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集群企业获得了特定的区位优势,显然,这种区位优势不可复制,无法替代,是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为便于研究,在相关文献对产业环境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不同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产业集群环境资源的具体内容从内向外递推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解为:知识性资源、制度性资源、物质性资源以及市场资源4个变量。其中知识性资源是产业集群环境的核心资源,它是其它三种资源发挥作用的基础,制度性资源是各种资源的“溶合剂”,将集群的各类资源溶解到各集群企业之中,物质性资源是各资源的载体或物化的表现,市场资源是集群企业价值转化为现实效益的综合表现。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产业集群环境的知识性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4产业集群的制度性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5产业集群物质性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6产业集群市场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3,集群企业网络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关于网络资源,理论界并没有一致的界定,Barney(1991)认为企业间存在一种用来感受和执行企业战略的能量,它不受企业边界限制。这种不受企业边界限制的能量就是网络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嵌入企业间的业务活动惯例和组织管理过程之中。Molina-Morales(2001)认为存在于特定集群与集群企
业之间,为整体集群所特有而又不被群内任何单体企业所独占的这类产业集群层面的资源称为集群企业的网络资源。Gulati(1999)分析网络资源时指出,与传统资源不同,网络资源不存在于企业内部,而存在于企业间的网络组织中。他还进一步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网络资源主要包括网络结构资源、网络成员资源、关系链资源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网络结构资源是指—个组织的全部关系范式,其结构形态具有独特性,它能使企业在网络中获取关键性、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或者知识。网络成员资源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企业在网络中的身份、地位、资源、路径、相邻关系链以及其他特征。现有的经销商、供应商或者联盟伙伴等网络组织成员对企业创造价值非常重要。关系链资源是指网络成员之间协调管理网络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化或者非正式的规则和标准。企业在网络中产生和拥有的关系链形态,无论是合作型还是机会型,是强联接还是弱联接,是多重关系链还是单个关系链,都会对—个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治理能力资源包括采用正确的治理机制,建立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制度,进行正确的特定关系投资,管理网络伙伴的期望,以及在网络演化时作出相应的变化等。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网络资源一方面包括了集群层面共享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包括单个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源,如产生于企业与其市场和顾客的有益关系,包括分销渠道、品牌、声誉、代理商、信息资源以及企业对下游用户的讨价能力等。此外,集群企业网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模式,其运行主要是建立在信任、共同目标及契约等特定的网络组织协议基础上的,对较长期合作收益的共同预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这有助于降低和消除市场进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风险。同样,由于地缘、血缘和感情等因素,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合作伙伴之间的信誉和信任,在集群内部容易形成正的反馈效应,从而促使网络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扩大,集群网络也就随着演化。因此,产业集群网络组织化程度越高,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特征明显,企业之间的协调成本、信息沟通的成本就越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假设:
H7集群企业网络结构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8集群企业网络成员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9集群企业网络关系链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H10集群企业管理能力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带来正效应。
此外,随着产业集群分工网络的不断演化,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因为其网络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专长和经验,从而使所在产业集群整体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市场形象,这种市场形象可以同时被区域内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显然,这是特定产业集群的一种无形资源或者被称为集群的公共产品(Porter,2000),我们把这种无形资源称之为集群声誉。良好的集群声誉必须是特定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条的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经过长期经验积淀和市场的突出表现才能形成。也是集群内企业整体历史市场行为和竞争结果的集体反映,因而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历史发展的绩效水平而不是当前条件基础上。由此可见,集群声誉不仅具有异质性特点,能给集群内企业带来价值性,而且难以模仿和替代,因此,也会成为集群企业竞争的战略性资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产业集群的声誉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带来正效应。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AMOS7.0统计分析工具对相关假设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证研究中首先对产业集群组织资源和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判定变量进行度量,对变量的测度均采用主观感知方法,以Likort7级量表打分法为主。然后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不同产业集群外向型程度差异的现实性以及问卷中所涉及到信息内容的特点,最终确定了浙江义乌服饰、塑料制品、袜业、工艺饰品等传统产业集群作为主要问卷发放区,并尽可能以企业中、高层或技术人员作为问卷的发放对象。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共发放508份,回收问卷242份,回收率为47.6%,经筛选有效问卷为172份,问卷有效率为71.0%。
1,样本企业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在对样本企业问卷效度检验时,对产业集群分工资源量表、产业集群环境资源量表、集群企业网络资源量表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量表,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KMO结果分别为0.754,0.765,0.792,0.721,均大于O.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适合于做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进行因素抽取,结果得到的因子个数与各量表指标设置结构基本一致,本研究指标设置具备构建效度。
以Cronbaohs α系数作为量表信度评价标准,从量表的内部结构层次人手,对产业集群资源构成各部分内容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测量项目进行了信度检验,可以看出,问卷所涉及的多数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α均在0.7以上,说明问卷所涉及的多数变量的内部—致性很高,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量表基本可以通过信度检验。
2,SEM模型初步估计
在AMOS中建立初始路径,通过设置52个外生显变量(Al、A2、B1、B2、B2、B3、134、B5、C1、c2、C3、c4、c6、D2、D3、D4、D5、D6、D7、P1、P2、P3、P4、P5、P6、Fl、F2、F3、F4、F5、F6、Gl、G2、G3、G4、G5、C,6、Hl、H2、H3、H4、H5、KI、K2、K3、K4、K5、K6、Ll、L2、L3、L4、L5)来对11个外生潜变量(fg-分工网络、jy-交易网络、zs-知识资源、zd-制度资源、WZ-物质资源、so-市场资源、wj-网络结构、wc-网络成员、gx-关系链资源、n1,能力资源、sy-声誉资源)进行测量,设置7个内生显变量(M1、M2、M3、M4、M5、M6、M7)来测量内生潜变量(ys-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导出相应数据后,经过AMOS7.0的第一次运算,得到SEM模型估计的各个指标。拟合结果表明,初始模型拟合的x2值为4 003.256(自由度2 066),同时,从p=0.000<0.05来看,x2不显著,x2/df的值为1.938<3,因此,可对x2不显著的要求忽略不计,这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可以接受。但该模型的关键的正态拟合指数NFI=0.665,并未大于0.9,GFI的值0.778,CFI的值0.806,也小于0.9的参考值。这表明初始模型没有与样本数据很好的拟合,尚需要对初始SEM模型作进一步改进,使之更符合数据所反映的模型。
3,SEN模型修正与评价
模型修正主要是通过减少、增加和变动模型自由参数的设定来进行。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减少自由参数可以通过参数检验进行,对那些不显著的参数可以固定它们的值为零,这就减少了自由参数;增加自由参数可以通过AMOS软件所输出的MI修正指数,将固定参数修改为自由参数。根据以上修正方法,导人数据再次进行AMOS拟合运算,对初始模型调整,运算结果及模型的路径参数估计。拟合结果表明,修正模型拟合的x2值为1 934.628,从p=0.000<0.05来看,x2不显著,x2/dr的值为1.671<2,可对x2不显著的要求忽略不计,表明拟合效果较好,而且比初始模型的x2/df值进一步改进,该模型的RMSEA值为0.065,在所建议的0.05~0.08可接受区间内;RMR值为0.033,小于0.080的参考值;NFI、GFI和CFI的值分别为0.940、0.902和0.916,均大于0.90的参考值。各变量问路径关系,通过模型修正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了统计显著性,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综合以上各拟合系数的评判,修正后所得模型与数据拟合通过检验。
三、结论及解释
根据修正SEM模型,AMOS7,0导人数据后运算的各潜变量之间路径关系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临界比以及路径关系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判断各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集群内分工网络、交易网络因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27、0.218;C.R.分别为2.279、2.438,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标准值1.96,路径系数在0.05水平以上显著,这说明集群内分工网络和交易网络的发展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密切相关,集群内分工和交易网络越发达。越有利于集群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假设H1、H2成立。
集群内知识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以及市场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140、0.127、0.123、0.143;C.R.分别为2.055、4.930、4.343、6.722,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标准值1.96)。但从数据显示的结果看,集群的知识资源、制度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路径系数在P小于0.05水平以上显著,而集群的物质资源,虽然可以给企业竞争优势带来一定的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这说明产业集群环境的物质资源给其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有限的,因此,假设H3,H4,H6得到验证,假设H5得到部分支持。
集群企业网络的网络结构、企业网络关系链、网络管理能力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正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135、0.092、0.120;c.R.值分别为5.362、7.092、8.292。其中,集群企业的网络结构资源、网络关系链资源的路径系数在P小于0.05水平以上显著,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效应不显著。这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抽样的对象产业特征有关,因为本次调研样本所在的产业基本上都是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且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企业之间互补性、关联性相对较小。这样,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集群企业网络的管理能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产业的复杂度相对较低,因此,企业网络管理能力难以体现为企业直接的竞争优势,假设H9得到验证,H10得到部分支持;H7,H8在模型修正时,由于两变量的共享性明显,最后合并成一个变量,即集群企业网络结构,并得到数据验证。
产业集群声誉资源因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229,c.R.值2.151,且P在小于0.05水平以上显著,因此,假设H11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