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2009-09-24姜绍忠阎文兵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汽车专业教学改革高校

姜绍忠 阎文兵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在高校及汽车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离的现象,从社会、大学生及高校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从高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正以大众化消费品的姿态进入百姓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汽车,已经成了许多老百姓出行时的代步工具。与此同时,社会对与汽车生产、营销、服务等相关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此,国家和高校都加大了汽车专业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由过去的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向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汽车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然而近年来,在汽车及相关行业对汽车应用型人才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背后,我们也感觉到一丝隐忧——企业对学生不满意,学生在企业不能适应。问题出在哪里?在此,笔者根据多年高校教学及汽车企业管理工作经验试图从高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层面进行分析破解。

企业对汽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目前,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产几十万辆发展到现在的近一千万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实施,诸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汽车上应用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汽车营销服务及相关企业对掌握现代化汽车及相关技术的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08年,笔者曾经配合生产厂家对太原地区的品牌汽车销售及服务企业的员工队伍的结构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发现在这些企业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已经从2000年初的不足15%提高到了目前的55%以上。即便是这样,据相关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为了应对汽车生产厂家的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每年还在不断地改善和优化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

企业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客观评价

首先,大学生对行业及企业的了解不够全面,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更是知之甚少。尽管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大部分都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职业技能证书,但是所获证书与实际能力很难匹配。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一部分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重新培训(行业现状、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这就使得大学生与企业对接的时间延长。其次,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时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与企业生产实际很难对接。同时又由于缺乏很好的自我学习方法,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吃苦、适应能力差,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高校汽车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基础课教学缺乏感性认知

对于《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样一些专业基础课的讲解,多数学校仍然延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过多地依靠课本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少使用实物教具教学。在这种讲台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上课就是简单地听讲与记笔记,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重视不够,考试时靠死记硬背。

(二)理论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走的是学校上学到学校任教的两点一线路子,理论知识具备但社会实践不够。而一些汽车方面的专业基础课,例如涉及汽车制造工艺、汽车保险、汽车营销、二手车评估等方面的课程,又要求理论教师必须了解专业的社会发展动态甚至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讲得没有劲头、学生学得没有兴趣、实际工作中又很难应用,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学生兴趣及社会实际脱节。

(三)实训教学环节与社会及生产实践脱节

不可否认,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增加了教学实训环节,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然而,目前实训教学环节也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实训手段及设备落后于社会及企业发展需要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实习和实训设施基本上都是一些老旧、落后的设备,与社会及企业的实际差距过大。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仍然感觉无所适从。

实训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多年以来高校一直延续了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就显得师资匮乏。目前高校的实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方面是原来的理论教师或毕业生留校,这部分教师实际经验不足;另外一方面是从社会上聘请的实训教师如一些老维修技师等,这些人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以上这两部分教师对于现代化汽车生产、营销及服务模式的了解均不是很多。真正既能满足高校教学,又能掌握社会生产实践的“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很多。

实训教学手段因循守旧,技能考核标准单一,不能与社会接轨 一些地方汽车实训及职业资格等级考级的内容仍然以老旧车型及一些老旧的修理工艺为主。比如,在一些中小汽车快修企业普及的四轮定位,仍然让学生使用前束尺测量汽车前束等等。因此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即便是拿到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依然还需要重新培训的尴尬局面。

对高校汽车专业基础课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专业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这样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要积极进行尝试、探索和引导,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比如,北京大学在传统的讲台式教学模式之外尝试建立的研讨班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容易、更平等地就课堂内容展开充分的讨论、质疑、分析与批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认知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常听到学生反映,在上汽车专业课之前,他们绝大部分没有接触过汽车,因此有提不起对专业课的兴趣以及听不懂的情况发生。又由于一些高校的很多专业课或是实训课都是一个大班或是几个班在一起上,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和交流就显得十分困难,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了空谈。

(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体,是促进专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有利保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走出去 鼓励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或者生产一线见习和实践,与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保持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教师及时掌握现代汽车生产以及营销、管理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进而增加理论教师的社会实践知识。同时,也要适当地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同类院校或更高的学府进行观摩、锻炼和学习,以便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能够与社会及行业发展与时俱进。

请进来 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行业和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到校进行讲学、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重视实训教师的作用,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有一种认识,那就是实训教师指导学生拆解、组装,只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即可,不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因而很多学校实训教师的地位、待遇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真正合格的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精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功底。因为许多汽车构造、原理、装配及故障排除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往往在实训的过程中才能问得出来。所以许多实训教师就讲,整个实训过程往往是带领学生将整个专业基础课又复习了一遍的过程,而且是面对实物、真刀真枪,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搪塞。

加快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相互交叉、融合 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界限分明、互不相通的管理制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一名称职的专业理论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大学生的实训实习进行指导。同样,有条件的实训教师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胜任一部分理论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才。

积极探索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一批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师;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实习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尝试让有能力的一体化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认知、课程实验、技能培训等教学及实训环节的全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素质的培养都会十分有益。

(三)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努力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训基地

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即便与国内的一些企业相比也比较滞后。往往是高校实训设施的配备情况远远落后于新产品市场投放速度。学生在学校实训过程中接触的东西,到了工作岗位上已经见不到了或过时了,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还需要重新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上信心不足。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校实训设施、实训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适时更新,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学实训基地的重要途径 在汽车新技术、新结构高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高校自身不断更新实训设备是很难做到的。在这方面,高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设备和最新的生产技术优势, 弥补校内实训设备的不足,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重视大学生的企业实习环节 有针对性的学生企业生产环节实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经费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变相取消或缩短了这个过程。即便是有一些实习安排也基本上是走马观花,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就业是不利的。根据笔者的企业工作经验,一些汽车营销及服务企业要求有求职意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来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以便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实际差距,使学生毕业上岗以后尽快适应和融入企业。因此,高校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适合的生产实习机会。

(四)建立适合高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在我国,除了少数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院校仍为教学型院校,它们担负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重学历轻技能” 的思想观念,大力改革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运用“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加快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高校职业技能的培训及管理工作。

建立适合高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按照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并结合社会及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建立适合高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从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鉴定,努力做到高校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实际需要合理对接,以此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向社会输出更多的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针对目前的一些疏于培训、考核,花钱买证的个别现象,高校应该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和配合,坚决维护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及汽车工业规模与效益的不断提升,高校汽车专业的发展既迎来了产业人才需求旺盛的大好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实用型人才需求及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只有认清形势、冷静思考,努力探索、不断进取,才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高校汽车专业办学之路越走越宽,为我国汽车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丙政.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2]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2007,(6).

[3]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经济师,2004,(2).

作者简介:

姜绍忠(1966—),男,工学硕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本文责任编辑:孟凡云)

猜你喜欢

汽车专业教学改革高校
加强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信息技术在中职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