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彝族学生普通话元音习得的声学实验
2009-09-24张瀛月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全国彝语共分为六大方言(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二十六个土语。各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在彝语各大方言区中,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彝族居民所操的彝语属于中部方言区。
该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全村居民民族成分都是彝族,属于“倮倮支系”,自称与他称皆为“倮倮泼”自称[lo(33lo33p?o21],译为汉语为“虎龙”。该地村民以彝语为第一语言,彝语是当地的优势语。此外,大部分村民还兼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对汉语的认同感很高,基本上都会讲汉语(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他们所说的汉语既不同于标准汉语普通话又不同于当地地道的汉语方言,是一种特殊的中介语,可以称之为“彝汉中介语”。“彝汉中介语”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以汉语方言为目的语的交际中介语;另一方面是包括以含有汉语普通话为目的的教学中介语。(高春燕,2006)本文的立足点就是这种特殊的教学中介语。
一.理论基础
1.母语迁移理论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作用,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语言教学研究领域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负迁移,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各个方面。
2.元音格局理论
石锋(2002:30)认为,每一种语言和方言的语音都是成系统的,表现为各自的语音格局(soundpattern)。元音格局则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可以是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分布、整体的配列关系等等。按照石锋(2003:30)的理论,依据单元音跟音节中其它结构成分的组合关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元音级别。在汉语中,出现在单韵母中的元音是一级元音。
二.实验说明
本实验共有18名发音人,选自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春雷小学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发音人的目标词包括含有汉语一级元音的28个音节,(温宝莹,2005)。实验语料的录制时间为2008年9月,地点在南华县岔河村委会办公室与被试的家里进行,环境安静。发音材料以汉字的形式呈现给发音人,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以均匀的语速朗读三遍,每两个汉字之间停顿约3秒的时间。采样后使用南开大学开发的电脑语音分析系统“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praat和excel,针对七个一级元音进行分析,提取第一、第二共振峰,绘出声学元音图进行比较分析。
三.实验分析
(注:左为男生图,右为女生图)
从元音声位图上来看,男生组格局框架三角形的形状大体呈以/u/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分布,原因主要在于/u/元音的严重趋前、趋下,使得整个格局三角形区域向内部压缩。而女生组大体呈以/u/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或等腰钝角三角形分布,此外还呈以/a/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与普通话的格局图框架大体一致,这是女生组出现的新特点。/u/的F2数值较大,在400—600HZ 之间,F1数值也较大,在1300HZ以上。其次,从V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低元音/a/的相对位置有些偏后。低元音/a/的F1数值较大,在700-1100HZ之间;F2在1100—1800HZ之间。
从各个元音的前后排列次序来看,高元音、舌尖元音、中元音的横向分布次序为/i/或/ y /,/?/或/ ?/,/?/,/ u/。从声学元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元音/i/与/y/有交叉重叠现象,但不严重。从两个舌尖元音/? 、?/的相对位置来看,二者的分布很混乱,有时呈上下分布,有时呈前后分布。小部分人虽意识到二者是不同的音,个别字会注意一下卷舌发音,但大部分人意识不到它们有什么差别,认为这两个音是一个音位,一般直接用舌尖前音/?/代替舌尖后音/?/。从各个元音的高低排列次序来看,/i/与/y/高度大体一致,在最上层。两个舌尖元音/?/、/?/与后高元音/u/高度大体一致,由于/u/元音的趋前、趋下,使得这三个元音较/i/、/y/稍微有些偏低。央元音/?/没有明显的动程,居于三角形框架的中部,/a/元音在最下层。
四.对彝族小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元音的建议
对于民汉兼用型的少数民族个体而言,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也使用本民族语言。他们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以本民族的特色汉语为基础的向汉语普通话靠拢的汉语教学。无论在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与汉族地区现行的汉语文教学很不相似。对于南华地区的彝族学生来说,彝语是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在普通话的语音习得过程中,母语的迁移现象大量存在。相似元音会导致母语的正迁移,因此学习者很容易掌握这类元音;表面上看起来相似,而实际上发音存在差异的元音容易造成混淆,学习者往往注意不到这种差异,而是用母语中的元音直接去替代目的语中的元音,但实际上,二者无论在发音还是感知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的发音听起来就会很不地道,有浓重的“彝族腔”,对于母语中不存在的元音,学习者无法直接用母语中近似的元音来替代,因而很可能会发成源于其母语的其他元音,会造成这类元音发音的不稳定。通过格局分布的比较,对南华彝族小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元音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普通话中的/u/是圆唇、后舌、高元音,发音特点是发音时嘴唇向前突出,中间只留一个小圆孔,似乎要吹蜡烛一样,双唇比较紧张。而彝语中的/?/是非圆唇元音,舌位必然前移,双唇紧呈现微启状态,和普通话相比,双唇既不圆唇、也不突出、更无需紧张,发音比较省力。因为两者差异较大,如果教师不自觉地纠正,发出来的音必然带有很明显的母语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嘴唇的圆唇度,发音要到位。同时,还要注意舌位要高一些、靠后一些。
2.对于新元音采用带音辨音的方法,利用母语中存在的音引导出新学的音。
参考文献:
[1]石锋.《北京话的元音格局》[J].南开语言学刊, 2002 (1).
[2]石锋 温宝莹.《中、日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 2005.
[3]温宝莹.《汉语元音习得的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
[4]石 锋.《语音格局的分析方法》,《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2003.
[5]蔡荣男.《傣语的声调格局和元音格局》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2003.
[6]高春燕.《彝族阿细人汉语中介语与汉语普通话语音对比分析》[D].2006.
[7]施璐.《双柏彝族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比较研究》.[D].2006.
张瀛月,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