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09-24方悦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保尔孔乙己课文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就有“诗言志,歌永言”、“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说法,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学生的三维目标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三维: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的主导下,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其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的激发情感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创设情感氛围

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爱不应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是教育的前提,所有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没有爱,教育就无法实施;有了爱,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心心互换。因此,要想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原则,教师首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营造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二、三至十五、六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正逐步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个体意识和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也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尊重他们,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需要教师能与他们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形成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在由教师、课程资源与学生组成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乐学情感,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跟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在教学艺术的运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可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亦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语言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科学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如我教《生命的意义》时,为了渲染气氛,创造出一种体现本文感情基调的氛围,我对课文进行了情感范读。保尔来到的是烈士公墓,这里埋葬的是他的战友和童年的伙伴。这些本该是鲜活的生命现在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保尔的心情是沉重的,所以朗读时我采用低沉的语调、沉重的语气;同时保尔大病初愈,步履蹒跚,朗读时我采用的节奏也较慢。把墓地周围的阴郁、冷清、肃穆,保尔的沉重、悲哀的心情表现出来,让学生怀着与保尔同样的心情一起缅怀保尔牺牲的战友,而读到保尔在烈士墓前陷入对生命沉思的这一段,则语势稍高扬些,声音略带一些激动,教室里静极了,学生们似乎听到保尔的心声,他们似乎与保尔一起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体会一个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无产者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

二.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1.播放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2.借助画面,传递情感

借助画面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画面中,学生不仅能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接受和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而且能在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影响下涵养美感。

如我教《观沧海》时,就先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观沧海》这首诗。接着播放这样的画面:秋天,高耸入云的山上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一位诗人登上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我再开始这首诗的教学。学生因为了解了历史,感受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心境,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他们很快与诗产生了“亲近感”,与诗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能够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3.扮演角色,体验情感

表演式教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也是形象化教育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实践证明,此法运用得当,确实可起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一来,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课堂变成了舞台,师生在舞台上随机表演,学生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请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掌柜及短衣帮,重现课文中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几个场景,抓住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表演。表演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均由学生尽情发挥,尽情演绎。表演后,由旁观学生依据文本对表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的反复中,体验人物情感,把握人物性格。这样,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打开了,文章揭示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也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

此外,教师本人的即兴表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卖油翁》一文的“睨之,久而不去”中的“睨”字时,我临场发挥,作即兴表演,这种表演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既调动气氛,活跃了课堂,也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的目的,学生很自然地便明白“睨”字是“斜着眼看”的意思。

4.展开争论,明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情感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绪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从文章语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着手,提出: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是生还是死呢?教室立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人会关心孔乙己,而孔乙己自己又是那样一个好吃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书生,他的命运必然是走向死亡。也有人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只是一如往常的贫病,这对孔乙己而言是家常便饭,过去没死,这次也不会死。不同意见的阐发、争论,使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时,我鼓励他们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学生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在热烈的讨论情境中,学生们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诚的探讨,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学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自然达成了。

三.重视课余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练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做到厚积才能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觉扩大知识面。摘抄得多了,学生在演讲、评说等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说,也能更好地提炼一些个人独到的观点。同时,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好的写作方法技巧、优美的句子词语、他人的一些思想观点等,都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之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在摘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摘抄的东西进行认真揣摩体味,从构思、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析,评出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成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短文,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而有据,言之有物。

同时,还可根据摘抄的内容或是学过的一些文章,进行不同形式、不拘一格的写作训练。如仿写,活学活用原文的章法结构、写作方法等;续写,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设计不同的思想和内容;改变人称、文体写,发挥不同人称、不同文体的写作长处,进行对照写作练习;反写,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加强课外写作训练,我还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观察日记、周记,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饱满的情感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用的写作素材。

对学生课外积累所得,我们要注意定期批阅,做好记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评析。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从而珍惜课余积累的好机会,不断为老师创造一份份惊喜,也为自己带来一份份成功的喜悦。

现代教育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时处处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精神享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方悦生,教师,现居广东普宁。

猜你喜欢

保尔孔乙己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救朱赫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