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政治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2009-09-24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执政者问政子路

俞 师

《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治和行为的感化。古代有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一些政治观点入手分析归纳,概括出《论语》政治上的主要观点,然后揭示其可资现代社会借鉴的意义。

一.《论语》中所蕴含的政治观

我们以《论语》作为文本,考察孔子与弟子之间有关政治观点的对话,可以发现归纳很多处相关观点,具体如下: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贫而无怨,难。富而无娇,易。”(《宪问》)此处提出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富国强兵与礼法之建立乃为政的基本原则,而民信则又建立在礼法之上的,可见孔子的道德与政治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并不是为了政治而讲政治,而是将道德准则放在了政治之中,让其为政治提供基础和保证。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此处的“礼让”是一种礼之制度化的表现,“礼让”为国深含着道德治国的内容,“礼”的内容在孔子时代远不象我们所理解的只是狭窄的伦理道德的范围,它同时亦涵具了政治制度的层面。

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何谓“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呢?依朱子之解释:“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四书集注》)以“存心”解释“居”,有不若《论语正义》说“言为政之道,居之于身,无得懈倦。”来得明白,李泽厚更明显地把它说成是“在职位上不疲倦,忠诚地执行政务。”(1)孔子此处之答,从“无倦”到尽忠这个意义上,恰恰说明的是一种政治责任或责任政治,虽然政事之具体承当范围不同,其责任和义务不同,然而忠于职守是一致的,这就是今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另一种说法吧,身在官位,就应恪尽职守,真正发挥作用。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政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这段话孔子态度鲜明可见,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表明他坚决反对使用暴力,此段话是后人最为称引的道德说政治的典范,季康子之问的确是较为纯粹的法政问题,然而孔子却以欲善来回答,此处似乎存在一个转折,其间原因在于季氏之问题牵涉到刑杀,而孔子认为理想的政治不在于刑杀,因为政治之安定若果真有足食,足兵,并加以施教,则有道,无道之间的界限不必就刑杀来解决,而有草上之风的结果,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的孔子观点是理想的国家政治与道德不可分的。

5、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此中问答亦如上一条所言的,表现的是一种身先士卒,榜样示范的政治理想,这里的政治要求时至当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仍然认为为政者应当鞠躬尽粹,以民享,民是为其所享所是,即便是最低层次,也要求为政者以行为律则为标准。另一方面,孔子此处之回答也表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另一特色,子路问政,固含泛广阔,且子路为人好勇,而“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可见,就子路问政而言,其中自然可以包含政治伦理问题,而孔子则以坚持不懈,身先士卒示之。

6、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以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此处孔子反复强调名正言顺,孔子承周文言仁即及于仁政,言政即于政治伦理。夫如是,则孔子在言及政治制度方面,亦可分为两层,即政务,政制之思考及政治伦理的确立。立制以致富(富国富民在孔子看来乃为政第一要务,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若要富民,须建立一系列因民所是而是之制度)定名以质实,此分位原则之确立,实乃合理之政治运作所必须的条理化思路,孔子为政,“汲汲以正名”为先其中所透显的应是当代政治所倚重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意思。

二.《论语》政治观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数段对话可以总结归纳出《论语》政治观的核心思想在现代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一)政治上应做到有章可循。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应顺乎礼制,即“正名”,意思是说把失序的,不合乎礼制的名分给纠正过来,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些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要人人都恪守自己的名分,社会秩序就会安定和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势而提出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定,局势混乱不堪,孔子认为祸端就在于古代井然有序的礼制被破坏了,古代的“礼”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社会等级秩序的紊乱。在当今社会,其实就应该健全各行机构的作用,让其发挥充分作用,让国家事物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证各行各业正常运行。

(二)应重视人民的地位。民之作用亦如水,既可覆舟也可载舟,在当今就应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孔子极力主张统治者要“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即要给广大人民以很多实惠,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侵扰,同进还应“富之”,然后要“教之”。在我国现代社会,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之中,有些环节暂时影响到了一些人民的利益,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福利保险政策,以保证广大人民的生活能正常进行下去,这些举措都是安民养民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

(三)加强执政者自身修养。孔子说过:“政者,正也。也帅以正,敦敢不正?”为政之道首先需要执政者自己端正言行举止,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执政者本身的行为不当,纵然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的,只有在职期间秉公执法,为民办事,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执政者不仅要注重自身修养,还应做到任人唯贤,练就一双识千里马的慧眼,国家得到好的治理,是离不开贤才的,正如孔子所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千金易得,人才难求,执政者应注意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注重人才选拔上的公正,民主,合理,在政治制度上是要顺乎礼制,有章可循,对从政者而言要求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任人唯贤。

(四)国家政治上的德政思想。孔子重视以德治国,以仁道来治理国家,这点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我国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培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正如孔子所讲过的那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执政者的德治,必会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纵观《论语》中孔子的政治观点,可见孔子的一生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有着浓厚的寄情与关怀,他的思想中透射出深深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精神,让其为当今社会的建设服务,让今日之中国能更顺利地走向富强民主的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俞师,女,文学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执政者问政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规执政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反腐败:“重点查处”≠“只能查处”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