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9-09-23杨德成
杨德成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精品课程建设,使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就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
一、精品课程是一项价值巨大的优质教学资源
教育部准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并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破现有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003年4月公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当年教育部共评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2004年又在700多门上报课程中筛选了300门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付诸使用,2005年末又有约300门课程通过了评审。与此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也在建设和实施中,三年以后将有150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千门省级、数千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网上免费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参考和使用。这些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精华,体现了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一笔极为巨大、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整合了课程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了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其次,强化了两个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第三,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我校切实转变了实验教学观念,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全面实施开放式教学。我校实验室在时间上、内容上、时间+空间上、管理上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开放时间长,覆盖面广,实验教学效果好。
三、精品课程建设方法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建设精品课程,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采取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按照全新的教育理念,确定培养方案,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落实教学理念,构建精品课程的整体构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明确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够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具体而言,这批课程要能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龙头”。通过这些课程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的理念;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然后大范围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营造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通过精品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中坚力量的形成。
(三)落实教学理念
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教学理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在具体做法上,各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即采用与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管理问题。需要相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学校与项目负责人要签订协议,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并据此进行检查和督促;此外,还要组织教学督导组成员对项目、授课及教材使用进行跟踪;定期召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和“中期考核”,通过不断验收和检查来保证课程质量。
四、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要素分析
(一)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总体定位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而课程建设规划是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石。通过科学分析学校的比较优势,规划好国家、省、校三级课程建设架构,在有限资源基础上,优先建设精品示范性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进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就失去了精品课程甚至是普通课程的建设基础。精品课程负责人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担任,实际上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适应,从整体教学体系中来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达到系统优化。
(四)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已不再适应课堂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须进入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有效使用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五)推进特色系列教材建设
具有本校特色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将选用、编写合理结合起来,在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的同时,注重积累和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局部优势领域编写出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优质资源开发和共享对于弥补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推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除注重以上的课程建设要素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把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温建梅.简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与管理,2006,4.
[3]张晓京.凝神静气出精品——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