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09-09-23耿秋兰

商情 2009年17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耿秋兰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等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良好的教育,心理上能够健康发展,从而摆脱“精神贫困”,正常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一、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1.基本生活状况。大部分贫困生月生活费基本为300元/月,部分学生为 100-200元/月。这些费用,除了维持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外,还要用来参加不同类型的考试、支付班级、社团组织活动所均摊的费用。因此大部分贫困生在衣、食、用等方面较其他同学差距很大,处处显得窘迫。

2.学习态度。约有一半贫困生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另有一部分贫困生,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参加校内外的活动,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小部分贫困生不能自立自强,整日碌碌无为。

3.人际关系方面。约有一半的贫困生能平等地与非贫困生交往;另有部分贫困生则不能,偶有交往,也较注意把握分寸,他们总感到自己有些不足,希望保持自尊和独立。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1.自卑与自尊心理相矛盾

贫困大学生经常为学费、生活费发愁,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多有一技之长,参加各种比赛频频获奖,相比之下更显得自己的寒酸和低能,因此,他们对涉及自身的事情异常敏感,自觉矮人一等,容易形成自卑自贱的心理。但作为一个有着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对于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有种被施舍的感觉,有意疏远老师和同学,缺乏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导致孤僻和自我封闭,甚至心理畸形,当出现心理极端问题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意志坚强与忧郁、焦虑并存

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困苦的磨炼,能吃苦耐劳且意志较坚强,大多数都愿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努力学习,自立自强,但是物质上的匮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烦恼和问题,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焦虑;加之自尊心非常敏感,跟同学的交往也不太顺畅,进而开始怨天尤人。有些贫困生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偏激,经常用激烈的言辞来抨击社会和评价人生,甚至通过逃课、酗酒能方式麻痹自己的心理,寻求心理寄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抑郁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自立与依赖心理并存

生活的困苦,使贫困生更懂得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有部分贫困生学习十分刻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课余或假期主动地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中,这些学生表现出了突出的自立能力。但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希望好心的人们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与他们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立”的精神、性格产生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三、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贫困是由经济贫困引起的,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助学体系,给贫困生以“经济扶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和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但是,处在贫困线上的大学生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形成很大反差,其心理和思想压力也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探索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

1.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生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鼓励他们以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并勇敢地面对挑战。另一方面,发挥优秀贫困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那些品学兼优,又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优秀贫困生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等媒体对其突出事迹加以宣传,并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向其学习活动,从而感染和影响大部分贫困生。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构建校、班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有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测评,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案。其次,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专家针对性地对个别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适当指导,使贫困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认识贫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最后,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或举办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

3.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困扰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定期或不定期与贫困生谈心,向其周围同学了解情况;要适时对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掌握贫困生的各种信息,经常教育学生要自强自立,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学生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将贫困生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使贫困生能感觉到温暖和爱,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扶贫”。

4.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大力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重视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加强班级、宿舍文明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班风。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会、团组织、社团组织、班集体、宿舍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团结互助的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特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罗伏生,肖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史教资料,2009,(3).

[2]仇小梅.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高教研究,2007,(9).

[3]孙慧.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浅[J].科技信息,2009,(3).

[4]迟丽杰.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