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009-09-23陈丽娟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职校历史课堂

陈丽娟

由于普高热“方兴未艾”,近年来职校招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员素质的下降给职校各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职校生来说,历史不是他们的专业课,许多学生可能不重视,怎样才能使学生热爱这门课,学好这门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今关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文章很多,论点涉及面也很广,有的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有的从教师素质出发,还有的从学科特点出发。等等。本文从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运用课堂提问、创设乐学情境和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树立对历史的价值的正确认识,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一门课程的价值时,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去除学生头脑中的“历史无用”观念,才能更好地对其做进一步的兴趣激发。只有认识历史的价值。才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崇敬之心。当然。教师首先要对历史的价值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1、“读史使人明志”。历史作为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史育人,鉴古知今。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学习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时,就可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意识,通过屈原的《离骚》,让学生领略楚辞的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在学习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这些历史事迹时。用岳飞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动学生,学生也会因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的深恶痛绝。进行一忠一奸的鲜明对比,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学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伟绩时,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号召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直至弥留之际仍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可以用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激励学生。杰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历史教育,着眼于传承文明。传承精神,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悟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

2、历史包罗万象。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是所有人的历史。”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历史,历史知识能扩大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思想品德。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当今中国和世界,“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到外交,小到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都用得上历史知识。例如:周总理访问苏丹时曾说:“苏丹人民为我们报了仇。”原来,屠杀过太平天国志士的英军头目戈登是在苏丹被义军打死的。如果了解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和苏丹的历史。学生就能明白周总理讲话的深刻内涵。

鉴于历史如此巨大的价值,作为历史教师,极有必要向学生讲述学习历史的价值,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崇敬之心。唤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课堂提问,创设乐学情境,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实,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求知识。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好历史具有强烈而持久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如果能善于运用课堂提问,创设乐学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史兴趣。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感。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新颖别致的、富有启发性、引人入胜的问题,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并趁机展开教学目标,学生就能很快明确学习方向,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上“英国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发生在其它国家?工业革命中产生了哪些新的机器和交通工具?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什么认识,等等。一下子就把兴趣转到这一课题的探究上来了。相比之下,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出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则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差。

根据职校学生的知识水平。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既应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考虑到大多数职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收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学生设置。在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情境,唤起他们的学史兴趣。

三、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过去的延续,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导现实生活。如果学习历史无助于现实生活,就没有了学习的必要。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必须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的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才能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例如:2008年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国领导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同样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危机,德国、日本、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而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采取“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保住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教学中,笔者强调了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内容,强调了这些措施对今天的借鉴作用,强调了在今天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正是纷纷借鉴了罗斯福的做法,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增加了政府投资,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注重改善民生,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视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又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一个历史现象:不论哪个朝代,凡是经济繁荣发展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社会安定。引导学生认识“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笔者曾以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贞观之治”为例,说明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要教育学生吸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经验。明确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论”的困惑,唤起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不管哪一门科目,其涉及的知识都不会全是生动有趣的。历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缺乏稳定的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断时续,势必不能圆满完成整个学习过程。造成许多缺陷。因此,稳定的学习兴趣对学好功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注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怨天,不尤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以引导,持之以恒,迎来职校历史教学明媚的春天。

猜你喜欢

职校历史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新历史
写字大课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