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9-09-23章雅仙
章雅仙
摘要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我国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现状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导致学生创新精神低下的若干原因。然后,从政治教学角度出发,就中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出了相关教学原则及具体操作策略,力图转变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创新精神策略
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内核,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实现成功转轨与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增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综述
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吉尔福特、托兰斯、帕内斯等人对创造力开发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长期探讨,并编制了多套创造力测量表和具体训练方案。通过试验研究,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普遍得到了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性教育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写入宪法。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在国内,创造教育上世纪初就有人提出,陶行之在他的《创造宣言》中号召“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人人从事创造工作”,提出了必须从小培养创造性发展的理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只是昙花一现。
我国台湾地区对儿童创造力开发的实验研究比较早。如上世纪60年代贾馥茗进行的“学生创造性培养与教学实验”,80年代初陈龙安、张玉成等人的“创造性教学和训练”的实验研究等。这些研究比较实用、有效,贴近教学实践,但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未能作深层的研究和探索。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热点。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如广东广雅中学的“和谐教育”、上海七宝中学“人文见长”的教育模式、上海建平中学的“合格加特长”的教育模式和山东高密一中“为40岁而学习”的教育模式,已经抛弃了应试教育的案例,在创新教育的路上卓有成效地迈进。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高中起始年级推行的学分制,2007年在全国普通高中推广,这又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尽管素质教育的理论铺垫打了多年的基础,也取得也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更好实现素质教育的经验,但是由于理解观念的差异和条件的限制,许多地区的素质教育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纵观中学教育现状,从整体改革人手构建新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得不够。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做得不够。有的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可以说是现状不容乐观,下面对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予以分析:
1、受高考分数牵制,教育观念难以更新。高考成为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分数决定者了他们未来能否进一步深造。这就导致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要行为策略上,没有心思探究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少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根本没有和学生互动,甚至没有时间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长期使用固定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没有创新问题的设置,更不需要创新思维。一边素质教育理论头头是道。一边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看重分数,忽视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的笼罩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只是纸上谈兵。
2、受中庸思想束缚。教学方法墨守陈规。许多教师胆小怕事,别人没有先做的事,他们绝不会先做。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恰好是他们最忌讳的部分。“创新”就是区别于“陈旧”的,培养创新精神需要摸索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政治教师的中庸思想势必表现于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实施。政治教师在选用教学策略时,或者在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时,是拿来主义结合形式主义,流于表面形式化,甚至连设置问题的口吻和内容都照搬,导致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有名无实,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甚至零效或者负效。这些观点和举措引导学生随大流,不敢冒尖,处处小心谨慎,即使原本有点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变得保守起来。
3、忽视个性差异,培养成果收效甚微。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了解他们,弄清他们创新能力的基础,找出培养成果收效甚微的原因。再就是不同地域的物质条件不一样,也应该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都套用探究的几个步骤,不分是否合情合理,死板硬套。在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过于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一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体制,不管什么地区,不论哪一所中学,都要开设统一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结果是统一性有余,灵活性、多样性不足;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的考试模式,这种求同形式,必然会磨平学生的个性棱角,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喜欢以统一的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避免他们“异想天开”。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小绵羊”。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导致我国目前对高中生创新精神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原则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教师在政治课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2)全体性原则。即教师在政治课课堂教学时,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的覆盖性。
(3)差异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这就
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4)灵活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的发展。
(5)鼓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教育者要支持学生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因此,要恰当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为扼杀创造的刽子手,而应该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6)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载体,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教学策略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以下五个策略。
1、标新立异,树立创新观念。创新的观念包括创新的价值观、动态的知识观、积极的文化观、辩证的思维观等,这些观念不仅构成了更深层次的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而且还成为改革传统教育的动力。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创新精神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中学生的心。那就是,创新是人类文明之源泉,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的基础。
培养创新精神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新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新精神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的进化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新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如果让富有创新潜能的人才埋没,就是教育的渎职。对教师而言,如果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漠不关心,就是教师不称职;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形成弘扬创新精神的气氛和适宜创新精神发展的环境,就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对民族的创举、对他人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创新精神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创新动机,只享受他人的创造成果。自己不想为他人创造点什么,就是没有责任感的人。要发展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努力使每个中学生将来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就要努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努力使中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生命活动纳入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2、求异质疑,开拓创新思维。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布鲁诺认为,优秀的创造性是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完美结合。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教师应该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求异质疑是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在质疑、论疑、争疑、析疑、释疑,再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抽象性的概念、原理很多,教师稍有疏漏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原理,应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发现、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以抓住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巧设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图文声逼真的多媒体课件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及成功的体验,从而始终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4、注重实践,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运用知识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愿望,这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政治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辅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因材施教,塑造创新品质。学生的个性因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就不同。创新教育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敏感性和富于幻想的个性品质等。在政治课教学中,也要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可以促进创新教育,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成败,会成为经济和社会能否继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树立创新的观念,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管理模式,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才能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入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就大有希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同时,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需要发展过程,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探索,我国的素质教育和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