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2009-09-23段赞辉
段赞辉
摘要为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把握发展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为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必须在分析清楚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职生绝大多数来源于九年义务制教育过程中成绩居于下层的学生,是普高的落榜生,生源质量明显较差。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学习目的不明确,迷恋玩乐、贪图享受,认为学习无用,所以上进心不强,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部分学生入学时,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低,课堂上动手、动脑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教师启而不发。课下教师答疑,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题,作业也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种现状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尽快通过改革走出新路子。
1、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倡导新课程,很多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这种致力于改革的积极之举,其热情之高,值得赞叹。随着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等逐步贯彻落实,给当前的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凸显新教法,总要首先批判传统教法的某些不足,甚至全盘否定。由于一味地反旧,在相当一些教师中几乎形成一种偏颇的共识:传统的就是错误的,传统的就是应试的,因而应试教育是失败的。其实,布新不一定就要全面除旧,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很多教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都是可取的。所以,教育创新不能忘本,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舍弃传统教育很多宝贵的因素,否则,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例如,主张学习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所有内容都要去探索研究一番,要因时、因需、因利制宜,有时进行适当地灌输也是可取的。
2、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似乎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学之间也有讨论,但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仅仅搞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条件。
师生间互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的。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往往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影响的双向交互性。而且,这种影响是连续的、循环的,表现为一个既交互又呈链状的循环过程。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一,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其二。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而学生的见解和思考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再思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建构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3、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技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已日渐成为蓝领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邢台技师学院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在减时增效、扩充课堂教学的有效容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可以发挥明显优势和自身特色。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结构化知识形势。既包括了学科基本内容,又包括了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了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讲课艺术水平、精炼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一些耗时的板书和作图,既节省了时间,完成了每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扩充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且能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真正做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相关要素之间、教与学不同对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内容之间、不同手段形式之间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及技术上的组合。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能成为最佳方法。最好的方法只能是具有互补效应的方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