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社会教学的整合
2009-09-22李月娥
李月娥
《初中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以大量历史与社会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历史与社会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历史与社会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历史与社会教学。”本文试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社会教学整合的最佳方法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社会教学整合应该避免两大误区
现在的教师都会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实验研究成果。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误区,致使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误区一:单纯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电子化的板书
PowerPoint软件操作简单,虽功能较为庞大,但可以制作的动画范围很窄,效果较差。随心所欲地在PowerPoint中演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原理是做不到的。初中社会诸多知识涉及了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变化规律,这些知识往往都是社会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展示这些地理事物的真实运动变化过程,这在PowerPoint中难以实现。无奈之余,有些教师就把这些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采用静止的图片形式在PowerPoint幻灯中予以展现,使幻灯俨然成为了电子化的板书。从而造或了一节多媒体教学课上好后,还须补一节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怪现象。
误区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满堂进行到底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一节课中信息技术运用的越多,整合的效果就越好。殊不知,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时,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学科教学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满堂灌,会颠倒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譬如,我们在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这一知识时,教师只要提示这两次航海的概况,让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出,加以比较说明就可以了。
结合初中社会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社会教师应紧密结合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1,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
(1)课件制作动态新颖。课件的制作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灵魂在于让社会课本中静止的内容动起来,以新颖的形式展示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Authorware和Flash已经成为了课件制作的主流工具。利用Authorware和Flash软件,可以制作演示型课件和交互型课件,动画效果十分形象逼真,弥补了PowerPoint软件的不足。
(2)网络教学及时跟进。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基于现在学校信息技术利用的差异性,笔者认为网络教学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制作网络教学工具。目前,我们很多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都已经接入了互联网,制作网络教学工具已经成为可能。如果教师自己制作一个网页,在网络里组织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掌握的实际情况,得心应手地改变教学流程,克服PowerPoint只能按既定程序组织教学的不足。
第二步,利用局域网及因特网组织教学。如果学校拥有计算机机房的话,就可以利用局域网及因特网组织教学了。这种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其基本模式:
以《2-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为例,教师布置如下两个探究课题:①观察地球仪,你发现了什么?②如何正确地使用地球仪?把学生分成两组,利用局域网及互联网进行课题讨论和探究,最后学生反馈总结,实现学生主动正确利用地球仪来认识世界。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方面
一堂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信息技术和社会课堂教学的整合效果。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适时、科学地指导学生学法。构建主动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尽量采取多种手段。一般而言,任务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读图法是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环境下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上文中《2,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案例的教学方法就结合了任务型教学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任务,只要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学法指导上,可以采用讨论法、探究性学习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会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法符合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基本理念。
社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学科整合的手段上有所突破、创新。只有做到了这些,在学科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缕阳光的照耀,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