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2009-09-22金哲
金 哲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新时期如何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粗浅做法。
●注重赏识学生,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不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无味、难度大,在最初的上机操作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会儿输入法找不到了,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激情也会消退。因此,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难懂的问题演示讲,习惯的问题反复讲,关键的问题重点讲,难点问题细细讲,个别问题个别讲”。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先由我确定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愿望。还可以先让学生上机实践(当然上该节课前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他们预习后再在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看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多强,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演示给学生,并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最后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抢答、评选操作能手,在课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辅以用“你真棒”、“掌声鼓励”、“这种办法真是太奇妙了”等一些平和、鼓励性的语言,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做学生的指导者,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愿望。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需要软、硬件的共同支持。由于各校条件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与软、硬件环境不配套,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这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永远学不会。“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在《交流信息》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分为几块: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将“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分解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附件)、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具体操作任务。操作开始后,同学们都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协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及时给予困难学生各种帮助和指导。经过长期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模式,上课时,我不再提出教学任务,而是由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理清教材脉络,自己找任务,教师适当加以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学习,疑点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纠错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性强,如果在操作中失误就会使下一步的操作无法进行。教师面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操作,要告诉学生怎样避免错误,学生纠正错误就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要告诉学生不要怕出错,但要使学生清楚每一步操作的含义,有些错误操作是具有危害性的(如删除文件、移动系统文件等),尤其是那些扩展名为sys、exe、eom等类型的文件,在QQ传送文件时,发送的文件不能是exe、htm等格式的文件。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查找错误的原因和排除方法,以及一些功能键的用法。学生由于学到了这些特殊的“招数”而惊喜,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中学生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自觉地学习。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没有兴趣,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初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导人的方法,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看谁动作快、动手能力强。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经过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我还在学生的计算机上装一些学习软件,如金山打字通、五笔打字员等,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得更轻松、更愉快。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能长久、自制力相对成人而言比较差的特点,他们对游戏和娱乐很容易“着迷”、“上瘾”,而对于打字、绘画、贺卡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却兴趣不浓,如果教师长时间要求他们打字、绘画、搞设计,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
味。要提高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当安装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既会玩又会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充满情趣和诱惑力的课程。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课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叉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利用“画图”、“Photoshop”和“Flash”软件,使用Word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八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实现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还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赞赏,于是,每一节课我都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把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作品、其他学科的作品通过广播教学系统中的“转播”功能展示给全体学生,先让作者自己介绍作品创作意图和制作方法,再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发光点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以鼓励为主)。通过自评、互评,学生知道自己处于何种水平,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知不觉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尊重赏识学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与各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