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明领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9-09-22冯草
冯 草
一、立足本土教育生态,借鉴其他先进教育理念,推动本土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中国的教育有着强大深厚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推行教育本土化的坚实基础,使我们有资本和外来的教育传统进行切磋和交流。当然,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也需要同外来传统进行交流和对话,以促成中国教育的自我反思和发展。
基于这种“全球教育一体化和人类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面对纷繁众多的西方教育理论,仍然需要坚守教育本土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核心是本土传统,与外来传统交流的目的不是成为外来传统的追随者,而是要通过外来传统促成本土传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奉行不亢不卑的原则。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其实,所谓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哲学层面的东西在根本上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教育传统都是平等的。因此,教育的本土化之中,不同传统的交流和对话应当是平等的。
综上所述,教育本土化是通过使外来话语化入本土话语来实现本土话语的变化,推动本土传统的发展。本土化的正常途径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本土化的前提基础是本土传统,本土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适中”:子曰“过犹不及”,并非先进的、新的就是好的,唯有“适中”才是好的。“适中”即是适当的、合适的、恰如其分的,说白了就是正好。我们推进中国教育本土化的目的就是要切中中国的教育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共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全面小康”是十六大精神最受瞩目、最为亮丽的一笔,首先,反映全面小康的“六条标准”既相互关联,又彼此依存,反映了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等层面的优化内涵和理想状态,集中概括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六条标准”是“三个文明”的表现特征,“三个文明”是六条标准的高度概括。再者,六条标准的表述及其与三个文明的对应关系不仅条理分明,而且富有科学的逻辑:无论是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还是实施途径的八大任务,都贯穿着一条清晰而深刻的主线,即“以科教更加进步”为主要内涵的教育文明程度,既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和评价指数之一,同时又是其它评价标准的基础性、前瞻性的根本要素,它直接体现着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质量。
由此可见,教育文明是基于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真实反映和具体参照。小康社会的“三大文明应当包含与之适应的教育文明”,而以此作为前提基础的教育文明则会带来物质、政治、精神等领域更高层次的文明程度。同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教育文明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教育文明是全面小康的关键要素。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空前强大的动力,也给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主的社会各界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把首要任务高点定位于教育文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才能更好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人才支持和文化环境。
三、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教育文明的重要标志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种教育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是一种开放系统。因此,努力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的教育制度,建立起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使每个人要获得他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赶上来。以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改变过分看重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和以学历评价人的能力,改变使学历与工资、职务直接挂钩的制度和政策,从根本上克服普通学校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终身教育可实现教育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使教育既贯穿于人的一生,又始终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为此,教育部门正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改革现有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教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做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系统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我国已从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着手,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和“宽进严出”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弹性学制,全面实施学分制,试行插班制度,为终身教育创造了宽松环境和较好条件。
一言以蔽之,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并提升和改变教育品质,保障教育公平。中国现在已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未来的教育走向和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都取决于今天的选择。目前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其本身就在呼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现在,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观念和氛围,迫使中小学追求升学率,高等学校追求高层次(专科奔本科、本科奔研究生),造成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对此,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教育公平而言不失为一剂良药。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教育正树立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完成一个深刻的转变:目前以青少年的学历教育、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已开始转为面向所有人、以非学历的多校化的教育为主的全新的教育。
教育也应当着眼世界未来时空,借鉴全人类优秀的教育文化,立足现实“返本开新”,重建教育文明:教育是培养人的基础性事业,也是文化迁延的重要手段,学习应当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政府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建设学习化社会,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学校关注本土化教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建构生成的课堂生态时空;教师不辱教育使命,大力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和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播撒明天的希望;学生发奋图强、开拓进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看到教育赢定终生,教育强大中国。
如此,教育文明势必领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冯草,1966年生,河南南阳人。现为南阳石油二机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