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2009-09-22杨静
杨 静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纠正“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的做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造就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等推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现状;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今后我国农村的发展勾画出宏伟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都要求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农业丰收了,国家才有雄厚的战略物质保证,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真正强盛,只有广大农村稳定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安宁;也就是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问题和矛盾一天不根治、不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不会顺利进行,甚至出现停滞、倒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传统农业,就其生产能力和经营方式,都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更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如果不下决心采取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势必危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但在做的时候,有的地方却更多地落在了“村容村貌”的整顿上:整修文化广场、建设中心村道,建“农民式别墅”和“精品小区”。个别的甚至从政绩建设的角度出发,将“新农村”速成为一种形象工程。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曾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强调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然而“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例如,某地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而该村却因此欠了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还有些地方,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凡此种种,其实是没有吃透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误解甚至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对照“是否有新型农民,是否有发达的农业,是否有和谐的农村”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造就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建设新农村要依靠农民。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农民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造福农民,使农民充分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接受益者和享受者。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农民富裕起来。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斜性发展战略,使工农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要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靠农民自己的努力不行,仅靠农业自身的积累不行,单靠市场配置资源也不行,需要政府主导和制度创新,其根本方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彻底转变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发展思路上,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跳出过去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框架,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从城乡关系来看,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反过来,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要在经济建设、居民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领域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关键要构建有效的实施机制,要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财政投入平衡机制,宏观协调机制,立法与政策保障机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与具体对策。
3、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现代农业,在内容上,要拓宽农业产业体系,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现代农业,在内部产业构成上,除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外还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收购、储藏、零售等物流业,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业,农产品观赏、采摘以及垂钓、娱乐、度假、民俗等观光旅游产业。在功能上,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提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功能之外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
发展现代农业,在手段和途径上,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资料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在农村土地公有制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改变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把小农经济纳入农业现代化轨道。
【作者简介】
杨静(1971-)女,河南新郑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