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2009-09-21吴海燕王志凝

企业导报 2009年4期

吴海燕 王志凝

【摘要】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战略困境以及外部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意在通过对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的产值回落、效益下降和经营难以为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其战略管理的现状和长期以来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始终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纺织行业

浙江省是我国中小企业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中小企业多集中于纺织、机械、化工等主要工业部门。

经过“十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浙江纺织行业很多企业都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设备,落后设备被淘汰,绍兴、萧山等地纺织业无梭化率达90%以上,数码织造、印染等先进技术装备也广泛应用,产品设计创新加快,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为5659亿元和308亿美元,利润220.46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业的21.06%、20.9%、和24.97%。纺织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

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战略困境以及外部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来看,目前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等。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等。2008年1至8月,浙江省纺织业投资下降3.3%,降幅比1至7月扩大1.2个百分点,这一现象显示纺织企业的经营效益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导致企业对后期纺织行业发展的信心缺失。

一、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从目前来看,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缺乏战略管理思想

很多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其出现和运行多是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对短期市场需求的反馈,缺乏长远目标。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义,其所谓的战略管理过程往往是面对企业危机所做出的一种对策性反应。

2.重视短期计划,忽视长期战略

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层面存在的通病是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的许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长期战略,有的只是短期计划,重视短期,忽视长远,耽误了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积极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

3.战略定位不准,缺乏客观分析

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中,超过95%是私营企业,其中大多数为家族式企业,这些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受企业家的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等因素的影响,属于直觉或者经验型战略。这种情况下,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但战略决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个人,而且很多信息只是凭主观想象,战略决策通常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不采取任何反馈和评价,导致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4.战略制定过程缺少员工的参与

由于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普遍存在,多数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只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而不与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得不到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反馈。这一点不仅导致了企业难以制定好的战略,即使有,也由于在企业上上下下沟通不够而不能得到恰当地实施,最终造成执行不利,战略落空。

二、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浙江省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头,但其政府职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纺织类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政策偏好明显。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偏好明显,不够公平。无论是税收政策还是士地政策,国有企业都可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作为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的浙江中小企业则无此厚遇。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3)融资困难,告贷无门。一方面资金供应不足。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有限的贷款数量进一步减少,贷款供应缺口加大。另一方面贷款缺乏有效的保证。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2.内部原因

(1)缺乏合理的企业制度。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部分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凭借自己的胆识,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创业起家,他们对企业实行严密的家族控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种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初期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适用于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这种家族制管理模式产权制度封闭、组织结构僵硬、管理方式排外、企业文化缺失,造成战略管理难以有效的制定和实施。

(2)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创新不足、品牌意识薄弱,竞争力较差,主要问题来源于经营管理不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大多缺乏一种科学理念支撑,而偏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忽视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对员工缺乏信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凝聚力。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难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持续创造先进经营手段的能力。

(4)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撑。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规模小、积累少、信用担保能力弱、自有资金有限又较难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和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另外,此类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往往都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贴牌生产,出口到国外,利润率往往不足5%。在这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进行长期的市场扩张和品牌塑造。

(5)过于依赖外贸出口。浙江省纺织类企业大多过于依赖贴牌出口,它们大都只负责中间的生产环节,而从研发、设计,到发布、营销等关键环节都由国外企业一手包办,造成纺织类中小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2008年,随着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国外订单急剧减少,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核心竞争优势而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美]彭维刚.《全球企业战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中译本)

[3]马春光.《全球化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马春光.《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