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初探
2009-09-21彭宏春
彭宏春
【摘要】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是中职校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和保障,也是体现职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以上海市物资学校为例,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的特点,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的原则、实训室构成和功能定位、及其实训室长期运营规划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校;物流;实训中心
一、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各中等专业学校纷纷设立物流专业,大量培育物流人才。作为中职校,要体现职业特点、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训教学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模拟现场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充当某一角色,从而可以获得实际参与感,使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
2.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
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训能力,只有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实训技能已成为毕业生谋职的必备条件,大力加强实训教学对促进中职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完善教学体系,突出职业特点
学生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体现职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开办物流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加剧了各院校之间的竞争。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有凸显特色,才能既缓解院校之间的压力,又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目前,上海就有3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作为中职校,培养的是操作型应用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突出中职校的职业特点,使中职校的办学更具有特色。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流实训教学是通过不断地物流实训,使学生有机会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校要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创新的物流实训环境中。
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原则
1.与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原则
实训教学一方面要有它本身独到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达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合,物流实训教学更是如此。承担物流理论教学任务的老师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可以在现有的物流实训室中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模块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这样学生既能够巩固所学,又能了解物流行业是如何应用的。
2.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现在又是目前职业教育必须经过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提升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考虑实习的效率,也就是实习的培训准备时间一定要短。物流实训室的建设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学生走进岗位之前,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条件进行实际操作,以便达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目的。
3.与突出物流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专业优势,是区别于其他中职校同类专业的主要标志。中职校物流专业的特色除了体现在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仓储与配送方向)外,主要体现在与行业的结合上和企业的合作上。物流实训室既然是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桥梁,就应该更多地发挥凸现专业特色的功能。物流专业如果要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体现特色,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就一定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如果要在“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上体现特色,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一定要发挥其连接教学和市场的纽带作用。
4.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现代物流的特点,信息技术成为企业成功运作的支撑平台之一。如何把握好物流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自然就是物流实训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物流实训中心的结构及功能定位
基于我校现代物流专业“培养有鲜明应用技能特色,能从事工业、商业和物流企业的物流操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建有上海市现代物流开放实训中心,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百联集团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面积达4000平方米,工程耗资超过1400万人民币。按上海市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实训中心共有三个实训室,分别为城市配送中心实训室、制造业物流实训室以及口岸物流实训室。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配送甚至报关出口等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尽收其中。馆内设备大多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射屏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真正实现自动化、电子化的操作模式,使流水线作业和配送作业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1.城市配送实训室
包括入库区、出库区、办公区、流通加工区、全自动立体化库区、叉车库区、拆零拣选区、物流信息系统、RFID等。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是现代工业企业及商业配送企业首选的存储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存储量大、自动化程度高、出入库效率高、差错率低等特点。在仓储实验室中设置自动化立体仓库能够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存储设备,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更快地投入实际工作。叉车库配置不同的货架,让学生了解不同货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对象,叉车的使用及相关业务流程、信息处理。拆零拣选区通过流利货架和电子标签进行拣选,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会进行相关操作和信息处理。实训中心将可具有如下功能:进货识别系统和仓储规划;立体库上货的自动存储、分拣提取及调度;出、入库管理及堆垛、保管;全自动堆垛机的运行控制及调度;条型码的编制和打印;电子标签的使用;物料输送系统的控制;配送业务管理;各种货架的使用;叉车使用和控制;拣选系统的使用和控制;仓储作业流程及信息处理;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机能可以划分为物流作业子系统和物流信息子系统。前者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机能,其目的是力求物流作业的效率化;后者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订货、发货、在库、出货管理等机能,其目的是实现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高度信息化。
2.口岸物流实训室
口岸物流实训室涵盖了货代作业、报告作业、船代作业、运输作业、堆场管理作业、商检作业、港区作业、海关、银行等口岸物流各个环节。学员通过实训能熟练掌握口岸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业务交接传递和各环节间的单据的流转等。使学生通过实际业务操作了解口岸物流运作模式。了解报关、报检、货代、单证等实际业务操作。
3.制造业物流实训室
该实训室通过生产计划管理软件系统及自动生产线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包装等工序的进行,配合仓储配送系统,完成企业生产物流的典型过程。系统由倍速链输送机等组成倍速生产线;由分拣皮带输送机等组成的产品检验等环节。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CCD电子监控系统配以硬盘录像技术分析生产过程的动作形态。
四、实训室长期运营规划与合作
学校在实训中心建设完毕后就要面临实训中心的运营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实训中心的建设投资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建成之后的运营成本和更新成本大部分由学校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只承担一小部分的成本或不承担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运营、增加收入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实训中心的运营要从拓展培训市场、引进培训项目、与相关职业培训、考核机构合作入手。我校将依托自身雄厚的行业背景,为相关学校和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帮助和项目咨询,与学校及企业在“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共同发展。
1.我们将利用自身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培训经验,与上海及全国各地物流企业开展共建、校企合作,使实训室成为广大企业员工实训的基地。
2.作为物流职业培训与鉴定的场所,本校实训中心除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还可以满足职业培训鉴定考核的要求,我们将利用自身行业经验及影响,协助将实训室作为物流相关职业认证的鉴定站。
3. 我校凭借自身在长三角地区众多的企业客户资源,对参加实训的学员提供企业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等服务。
4.我们的实训室规划始终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及作业流程合理性的原则;方案设计规划遵循严谨、强大的逻辑性:实际业务流程分析——岗位分析——实训内容分析——实训区域与实训方式设计。
5. 为了保证实训室开展长期运营规划,确保实训室在5年内甚至10年内的良好的先进性、示范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我校与实训系统开发企业(美华,国宝等企业)达成以下共识,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方面:(1)提供长期实训室软件、硬件技术升级和维护服务;(2)提供长期题库更新、案例升级服务;(3)帮助开发新专业,并配合实训努力建成“特色专业”;(4)设计配合实训的课程,力争办成全国“精品课程”;(5)充分利用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数万家企业客户资源,在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分配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6)指导开展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7)指导开办物流专业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拓宽出路;(8)协助学校向省劳动厅申请职业认证资格,并把实训室作为劳动厅物流相关职业鉴定场所。
五、结语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就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所以,实用型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学校的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照搬”的虚拟实训环境,通过实训,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高素质、操作型中职物流人才。希望我校物流实训室建设能对全国的中职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姚长佳.关于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刘津平,邵清东.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物流技术.2007(3)
[3]陶经辉.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5)
[4]严伟,刘秋庭.中国物流未来发展对策[J].物流技术.2005(6)
[5]范克危.物流实验室的配置和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