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现金流的分析及对策
2009-09-21龙平
龙 平
【摘要】 通过界定现金流等的概念,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改进企业现金流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现金流;对策
一、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管理的界定
(一)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指的是一个企业的现金流转或现金流动的状况,是对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差量情况所作的客观性的描述,以是否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一定期间收入或支出的依据。其中,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的两个概念是:净现金流量和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净现金流量是用于衡量企业产生现金能力高低的一个指标,在投资界常被称作“现金盈利”,以区别于盈利。其公式表述为:
净现金流量=净收益+非现金项目
经营现金净流量是经营活动(包括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它不反映筹资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或营运资本净增加等变动。其公式表述为:
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现-营业成本费用付现=净收益-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应收账款的增加+应付账款的增加
现金流量是进行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保障,同时还是影响企业流动性强弱的决定因素。因此,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重要:(1)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素。企业只有持有足够的现金,才能从市场上取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创造提供必要条件。(2)现金流状况决定企业生存能力。(3)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实质是从现金到物质,又由物质到现金的过程,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使企业的现金流动置于监控之下,有利于杜绝体外循环等弊端,控制了现金的流入、流出,加强了财务监控的力度。(4)现金流信息比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投资价值。现金流充足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好,承受风险的能力强,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增强。
(二)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管理是指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现金流管理包括三大部分:库存商品、应收款、应付款。之所以要进行现金流管理是因为:(1)现金净流量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偿还债务、支付股利的能力和变现能力的重要尺度;(2)加强现金流量管理能够及时地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优化企业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因此,可以说现金流量管理客观上处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二、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主管的经营观念未转变,没有从利润和现金流的角度把现代企业看成是一个资本价值增值和现金流最大化的过程,因而不能全面看待资金在生产中的地位,从而忽略了资本与负债、资本与管理能力、资本与经营风险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现代融资工具缺乏认识,简单地认为融资就是向银行贷款,仅拘泥于银行贷款单一的融资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传统融资途径被切断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便陷入绝境,不仅缺乏利用其他融资方式的思维观念,而且缺乏融资的操作能力,更谈不上进行现代融资的创新。
三、改进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相应对策的思考
(一)有效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素。企业只有持有足够的现金,才能及时支付各种生产成本,清偿企业到期债务。有效的管理能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通过减少或避免各项不必要成本。加快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拖延企业应付账款期限,使企业保持现金赢余或积极的现金流。为实施有效现金管理,企业应明确现金流管理的如下几大目标:
1.能有效实施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2.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
3.加大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
4.最大化各项收入,最小化各项生产、销售及存货成本;
5.充分利用企业现金盈余,加强投资活动。
实施有效现金流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有效现金流管理的前提在于目标的确立,只有明确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现金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现金流的安全稳定运营
1.建章立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的资金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规范,预计资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相比较,强化企业的现金回款能力和跨年度往来款项的支付能力;(2)严格账户开立、变更、撤消的审批制度,对防止形成资金沉淀、避免产生不安定因素有明显效果;(3)规定资金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付款计划制度及流程,严格按计划付款。
2.明确和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及使用制度,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严格按照资金付款审批流程操作。审批权限公开透明,有效避免越权审批。做到大额资金必须集体决策。
(三)规范和完善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
1.现金预算的编制,进行现金流的战略管理
科学的经营现金流量管理既要提升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现金流的效率,又要合理持有现金余额,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收益率。为实现这一管理目标,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编制现金预算,把现金预算作为企业日常管理、调度和控制现金的有效工具。笔者认为企业在现金预算编制中应根据“以收定支,收入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编制现金预算。可以根据销售计划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进行预测,但应注意把现销和赊销分开,同时分析赊销的收款时间和金额;其他现金收入则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收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可以根据企业的采购计划估计,同样也须分清现购和赊购,以及赊购的付款时间和金额。对于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如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应事先进行规划,分析其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2.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
在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流出各环节的基础上,对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现金流入的控制包括现金流入的授权审批、现金流入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金流入的文件记录、现金流入的独立检查。现金流出的控制包括现金流出的授权审批、现金流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金流出的文件记录、现金流出的独立检查。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流出各事项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流出的真实和合法,避免现金流入过程的黑洞,有效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以防止经济上的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3.现金资产的控制
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包括接触性控制、相关义务的分离、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定期盘点和监督。
4.现金流的日常控制
(1)应收账款的管理:①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加强赊销业务的审批,严格控制发货程序。对于新客户要尽量先收款后发货,随时记录客户的付款情况。对于信用好的老客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准许一定的信用额度,并严格在信用额度内操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折扣等优惠措施,促使客户尽早付款。②建立有序的对账制度。企业应建立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主要客户定期对账的制度,对因产品品种、回款期限、退还货等原因导致单据、金额等方面出现的误差进行核实,及时掌握客户的付款和拖欠情况,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应按其拖欠的账龄及金额进行排队分析,确定优先收账的对象。对于故意拖欠的应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追讨。一般情况下应要求客户还清前欠款项后,才允许有新的赊欠,如果发现欠款过期未还或欠款额度加大,企业应果断采取措施,通知有关部门停止供货。③建立相应的销售考核机制,让业务部门对赊销及收款过程负完全责任。对于企业的销售人员不仅要以销售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同时也要将货款的回收率同个人的收益挂钩,鼓励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达到降低应收款目的。
(2)应付款的管理:①利用信用期,推迟应付款的支付。一般企业总有一批既有供需关系又有相互信用基础的客户,所以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是自然的、持续的信贷形式。但应付账款也并非占用越多越好、期限越长越好,确立应付账款水平应考虑放弃折扣的成本、在供应商那里失去信誉的损失等因素。因此,在控制款项的支付上,一方面要尽量合理利用销售企业的信用期,另一方面应注意按约定的付款期限付款,以免影响企业的付款信用。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筹划活动减少现金流出。以企业营运过程中的所得税为例,在遵守财务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尽量增加准予扣除的项目,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等来达到使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的目的,并达到减轻税负、减少现金流出的目的。
(3)存货的管理。存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所占比例一般比较大,储备资金存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储备资金周转率和现金流使用效率。①企业应严把采购关,从抓压缩储备资金占用人手,制订科学的储备资金定额,增加集中采购物资的范围,节约采购费用。对生产部门实行定额、定时的物资供应,既保证生产需要,又节约资金占用,从而提高现金流的使用效率。②理顺企业的生产流程,加强技术创新,减少材料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中间环节资金占用的最低化。③及时处理积压物资,盘活现金流存量。如某家企业在每个会计期末都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清理”,列出3个月中从未动过的存货,并设法进行“清理”,从而盘活现金流。
(四)加强措施,防范企业现金流风险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风险管理机构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企业可以成立由财务部、审计处、市场部相关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2.风险的评估和防范
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企业应当建立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定性分析机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以补充定量分析的不足,而且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企业的专门风险管理人员应结合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专门的风险分析报告,对风险做出综合评估,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