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意见表述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

2009-09-21涂姝婷

企业导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

涂姝婷

【摘要】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形态,以网络论坛为代表。网络空间中的公众意见表述有其自身的特质,也彰显了公共话语特色,但其目前的存在状态并未建构起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

【关键词】 网络空间;意见表述;公共话语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98亿人。事实上,自90年代中期之后以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命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增加,网络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改写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带来了新的文化生产、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其影响力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日渐呈现出一个新型的公共话语空间 (public speech space)的模糊生存形态。以各种网络论坛为例,它们成为公民表达“声音”、传递影响的“驻地”。人们自发结成某种意义的社群在论坛等网络空间中发表意见、交流观点,以网络为载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由此被逐渐建构起来。

一、网络与新型的公共话语空间形态

首先,公共话语空间的概念是借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不能等同。据哈氏的“公共领域”理论,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平等对话性这几个基本特征。本文所提的公共话语空间,从宽泛意义层面上讲,就是一个公共的、对社会政治及各种事务讨论的空间,同样具备这几个基本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电子革命,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形式”和“感觉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新兴的电子媒介不仅引发了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更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的参与方式。在传统媒体里,“话语权”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传统媒体的节目形式、新闻内容等不断改革和创新,它们在意见表达上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亦体现出一定的公共性,但是,整体而言,大众对信息的接受仍然以单向传播为主,他们更多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而网络的出现无疑为公众舆论炮制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网络时代,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分明界限早已被跨越,每个人既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网络的匿名性、自主性、平等参与性、多向沟通性使它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浮现出来。网络技术的特点使得传统媒体中强势呈现的“话语霸权”被相对削弱,公共舆论得以拓展和延伸。以各种论坛为代表的网络空间成为公共话语的集散地,网民得以在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话语权,参与、评价、讨论,交流各种社会事件。

二、网络空间中的意见表述特质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严格的把关制度、互动性差等特点对于公共话语表达而言,无疑是很大的障碍。而网络自身“去中心化”、开放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正符合公共话语空间对传播的要求。在网络空间中,公民通过网络论坛、各种讨论板块等形式进行意见表述。我国的网络论坛自1996年起开始了蓬勃发展,到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论坛(如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它们拥有数量庞大的注册用户,相对稳定的在线人数,成为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的重要载体。公众在网络传播活动中,采用“超文本”写作,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加入互动,其意见表述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具有鲜明的特质。

第一,公众接受信息、发表意见的主动性。网络空间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公众自觉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虚拟网络社区,平等的交流和理论各种意见,而不用担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是这种自发性和自愿性,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意识,成为“民意”的表征。

第二,网络空间中“意见表述”的方式是平民化的。这种平民化:一方面表现在普通大众可以直接参与乃至成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上。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语言,它摆脱了传统媒体的“书写”状态,而得以一种更为直接和纯粹的具有口语特征的方式“说”出来。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或言说,更多的时候,是不经过多修饰的“平民化”的语言,有着平民语言的活泼感、直白感、亲切感。同时,匿名的发表形式能让公众获得心里上的安全感,有利于他们表达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和言说。

第三,被表述的话语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这也是网络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特点。意见表达的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话语的多元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论坛发表言论,他们的立场、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必然带来观点和意见的多元化,有利于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沸沸扬扬了8个月之久的“华南虎事件”,网络公众在事件的澄清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中坚力量的作用。从最初网民对“虎照”真假的质疑开始,到公众激烈的讨论,使这一事件的效应扩大化,并得到多方的共同持续关注。很多匿名的网络公众,秉着去伪存真的精神,乃至身体力行寻找证据来对虎照进行“证伪”或“证实”,并且大声地发布他们的意见,形成了巨大的民间舆论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网络公共空间中公众话语权的回归。

三、透视网络空间“意见表述”的不足

网络所构建的公共话语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虽然这个空间的准入门槛很低,但仍然存在门槛,那些不具备网络知识和上网条件的公众,在这个空间中是“失语”的。不仅如此,在网络空间内部,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也非绝对的平等。比如在网络论坛中,成员分为论坛管理者和普通参与者,而参与者又可以分成资深网民和普通网民。管理者和“资深”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并且他们可能以封杀别人话语权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虽然网络论坛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网民的话语权仍然会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的不断融合,论坛一般都失去了“独立性”,而依附于某些大型媒体,因此其所受的控制和管理也就愈加严格。“传媒一旦受到某种利益的牵制,便会成为操纵公共领域的工具。”总之,网络情境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网络在“意见表述”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用户的匿名性导致了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捕风捉影的消息常有存在,更不乏为了吸引眼球和“人气”的虚假信息。与此同时,匿名的身份模糊的网民个体在“意见表述”时无所顾忌,感性化、情绪化倾向严重,有时候甚至纯粹是情绪的宣泄。网络的开放性很不幸地同时扼杀了交流的严肃性。而由于情绪化的舆论往往容易带动起整个参与者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意见发表的失控。

其次,意见表述的去理性化。公共领域要成之为公共领域,其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成员之间的理性沟通。公共话语空间要正常的存在和运行,必须以其成员能够互相理解、交流为前提。在意见表述的去理性化现象中,成员的参与状态通常是“偏激”的,不屑于或者根本无视其他人的看法,这样,即便所有的参与者都极其兴致盎然的发表各自的言论,互相却拒绝沟通,它所形成的“公共话语空间”是空洞的,是虚伪的。

再次,公共意见表述的有效性实现问题。一方面在于平台本身的特性是否有利于公共意见的表述,另一方面在于意见是不是被完整的表述。从前者看,网络空间中各种论坛、板块都还处在一种离散状态,很多时候是小群体的、小众的微弱表达;从后者来看,权力的管制对于公众声音的表达形成了直接的障碍,网民经常抱怨“删帖”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很多来自民意的话语被强行“屏蔽”了,其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很多的论坛参与者宁愿选择“失声”。

四、建构理想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要构建成一个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还需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和弥补。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并不只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而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参与状态。首先,如前面所述,网络空间准入是有门槛的,那就意味着网络公共空间面临着“数字不平等”的现实:那些没有网络知识没有网络接入的公民被排除在空间之外。这样一个部分公众“缺席”的空间如何避免成为掌握话语权力阶层的自我言说,是我们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另外,对于公众的“失语”现象而言,它折射了在强势的传统媒体下公众习惯性的被动,同时也对公众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作为参与者,应当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与交流,避免“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网络论坛为例,当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时,需要有一部分公众能够发表有实质内容的、有一定深度的原创帖子来带动其他的参与者的讨论或辩论。另外,在处理删帖的问题上不应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应该有更明确的标准,否则很容易挫伤网友参与的积极性,导致集体“失语”现象的产生。总之,以网络为载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同时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网络的媒体特性决定了其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让我们一同期待公众话语“狂欢”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2009(1)

[2]哈贝马斯.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石义彬,张卓.中国传媒公共领域角色的重建[J].现代传播.2005(3)

[6]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J].新闻大学. 2003(1)

[7]陈飞.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J]青年记者.2007:3~4

[8]张纯晖,李红伟.现代传媒与公共领域的构建[J].新闻界. 2003(6)

[9]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邱鸿峰,杨松.网络传播、公共领域与行政控制.人民网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以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加快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之名与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