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旅游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2009-09-21

企业导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金融危机旅游业

姚 远

【摘要】 此次金融危机,中国的旅游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透析危机下存在的机遇,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旅游业;旅游发展

一、 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1.入境旅游人数有下降趋势

由于金融危机给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打乱了发展的步伐,因此对许多国家的出境旅游带来了沉重打击,直接的影响,就是入境人数的下降。我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9月,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1.42亿美元,同比下降 11.36%;入境旅游人数为1056.40万人次,同比下降5.94%;其中外国人同比下降了15.1%。在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给西部旅游业造成双重打击,同时西部的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环境较差,使得入境旅游人数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中部受影响的程度相对要优于东部,东部要优于西部。

2.境内价格优势受到削弱

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导致了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也相继加大,人民币加速升值。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但消费者还是看到了境外旅游的性价比之高,最终也就致使国内的旅游低价优势受到减弱。

3.旅游业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金融危机下,股市不断走低,许多企业投资都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受到众多侧面的影响,很多风险投资商都开始重新审视各自的投资项目,有的项目甚至做好了报告,也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放弃,毕竟现金是最为实际的,旅行社自然而然也开始注重现金的保留。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是投资在旅游开发项目上的资本越来越少了,使得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缺少吸引力,旅游本身的产品质量也就得不到提高。甚至部分经营不善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都相继退出市场,整个旅游业都处于低迷状态。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宏观调控力度空前,旅游产业长期受益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大抵划为四类:加大投资、增加收入、减少税收、放松信贷,多少都与旅游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特别是其中关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安排西部干线铁路和中西部干线机场、支线机场建设的决定对旅游影响最为直接。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就已批复了高达2万亿的铁路投资计划。随后,交通部也传出5万亿的巨额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在建公路、已规划公路项目、农村公路和可提前开工建设公路等项目。这些必然会极大地改善中国各旅游集散中心与优质旅游区连结性差的先天不利因素,有可能从根本上解除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并降低海内外游客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加速交通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市场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运作。

2.消费意愿仍然存在,国民旅游成为重点

在全球一片阴云密布之下,相比较而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居民消费心理相对乐观。AC尼尔森于 11月13日发布的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72%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本国目前没有进入经济衰退,而56%的中国受访者对未来12个月的个人财政状况持乐观态度。其中度假旅游最受青睐,5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在有闲钱的情况下愿意花钱旅游。或许该调查不能全面反映出目前国人的消费心态和经济预期,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居民消费意愿并非金融危机那样不断下滑,没有预言的那么悲观。在入境旅游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国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重点。日前国家旅游局也明确指出,旅游业要适时调整发展方向,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截至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万亿美元。在人民币相对主要外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发展出境旅游应当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3.整体环境出现变化,旅游成为民生议题

我国旅游业的功能定位从最初的政治事务到民间外交,再到后来的经济产业,都是由实时的国情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功能扩展到复合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民生主题”语境之下,还原旅游的多重功能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之下,旅游能否成为舒缓社会压力,协调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旅游企业能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改善旅游行业的形象?或许金融危机给了旅游业一个思考和改变的契机,让旅游业重新认识服务的宗旨,行业发展的目标。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的应对措施

1.拉动内需,积极调整改善产品加大促销

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下转第73页)(上接第17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也正是因此,很多省份旅游主管部门重新开始审视国内旅游的消费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国内市场不仅增长强劲,且大大高于预期。国外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入境游用国内的高端游客已经弥补了,不仅填补了下降的趋势,而且还有增长。同时国内的游客在单人消费能力上也略高于国际游客。

在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投入的政策背景下,各省旅游局也纷纷出台促销政策和惠民措施,针对省内游客,周边游客,长线游客各自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和优惠政策,北京市旅游局推出了“国民旅游行动计划”,通过政府、企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推动这个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加大区域合作。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9年被定为“生态旅游年”,而生态旅游的特点是可多次可重游的一种旅游资源和旅游方式,尤其是便于近距离的游客可以发展自驾、结伴等多种形式。对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云南、海南等地在发展生态旅游地同时,更关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香格里拉,在生态旅游规划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大环境监测工作,把香格里拉的环境在目前基础上保护得更好,更加山清水秀,更加贴近自然,永远保持香格里拉这份纯美的感觉,为生态旅游的开展做好一切准备。

3.提制增效,增强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挤压,旅游行业应该更加主动地压缩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要素投入效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伺机兼并收购国内外资质较好潜力较大品牌较优的旅游企业,打造中国自主的旅游品牌;加强合作经营,形成区域内外多层次的旅游合作网络,壮大旅游产业集群;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改变对外经济的过分依赖;开展旅游企业无形资产的提升与利用,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宣传,更好地保持和提高市场份额,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业态旅游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营销含量,用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化规避低迷时期的价格战,提升旅游产品的价值,打造旅游品牌和核心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琼.新加坡旅游危机管理初探[J].东南亚纵横.2007(1)

[2]邹家红,王慧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9(1)

[3]张松涛.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08(11)

[4]戴斌.中国旅游业机遇:力推国民休闲计划[EB/OL]

[5]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旅游危机管理:构建目的地层面的动态框架[J].旅游科学.2005,19(4)

[6].蒋峰.实现海外客源多元化——福建旅游业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策略[J].国际贸易.1998(7)

[7]甘露.我国旅游机场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以桂林机场为例[J].空运商务2009(6)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金融危机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