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009-09-21蒋忠
蒋 忠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与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突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且有上升趋势。当然,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举措。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ter)于1932年提出的,他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由高校提出。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和阐释,有不少说法: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二是“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可以等同于“第二课堂”。
虽然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看法各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即都承认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活动空间是校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和管理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包括师生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风与学风、学校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各类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学校网络、广播报刊以及学校的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而要把握其本质,要从深层次、广义上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学生入学以后,校园就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校园文化必然以一种深刻、微妙、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校园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物质环境,即校园物质形态的硬环境,它是由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所构成的自然环境和由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宣传物、色彩及布局等所构成的人文环境融合而成的物质情景。校园物质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学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物质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教育价值: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总之,校园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它能给学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
与校园物质环境相比,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无疑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校园心理环境,即人文形态的软环境,包括一切精神和人文因素。校园心理环境主要指校风、班风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园心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它可以振奋人心、激励斗志,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它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出现良性循环。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它需要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安全感,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可以得以化解;反之,紧张的人际关系则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安全感,这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只有在活动中得以实现。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种系发展,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高级心理机能则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中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学生的在校生活最主要的是活动(包括学习活动),活动文化理应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学习、劳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的心理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如通过组织春游、秋游等社会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和情操;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考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劳动观念,并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会体谅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需要;通过组织军训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并通过军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一方面,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为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积极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物质环境。首先,优美整洁的校园,它不一定豪华,但一定要美丽,它不一定要有豪华的会
场、酒店式的餐厅,大理石铺就的教室,但它一定要有高大的树和浓浓的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丽的校园应该是绿色的。其次,优美整洁的校园一定要富有诗意。因此,在营造校园环境时,我们要精心设计、精心布置,要让校园内的每一幅画、每一尊雕塑都要体现出教育者的意志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走进校园,就像走进一个诗意般的世界。再次,优美整洁的校园要让学生感到充实。在构建校园物质环境时,我们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参与中使学生体会到创造的幸福。
在精心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更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气氛的好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要以“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态度对待同学。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发现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校园文化的灵魂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眼里没有学生的校园文化,是虚假的、应该鄙视的文化,真正的校园文化是出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出来的本真文化。学生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就像鱼离开了自然水域而进入了鱼缸,牛离开了草地而进入了牛棚。尊重孩子的天性,看晚霞、摘葡萄、“爱祖国,先从爱妈妈开始”等都是的校园文化精髓。
校园文化应是缤纷斑斓、鲜活灵动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活动,让学生走到“前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创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在活动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到发挥。“一打宣言赶不上一次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生活,承认学生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思考者、创造者和践行者,而成人只是参与者、引领者和欣赏者,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