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成人”

2009-09-21刘新成

中国德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北京市中职学校

刘新成

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商贸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四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兄弟学校相比,这里也一样:从事的都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开始职业生涯;学生大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文化基础薄,行为习惯差,心理障碍多……这里也不一样:在生源争夺战、社会就业战均已白热化的形势下,近三年招生人数均在千人以上,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为什么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为什么用人单位愿意到这里招人?这里以什么魅力赢得家长和用人单位如此青睐?

中职生入学,正是奔18岁的年龄;中职生毕业,正是或刚过18岁的年龄。中职生的18岁,是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18岁,意味着生理成人,意味着法律成人,但是更主要的,应该“精神成人”。

精神成人至少意味着:第一,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如遵纪守法,行为文明,愿意付出,敢于担当;第二,客观认识自我,乐观向上,人生目标明确,主动追求自我发展;第三,思想独立,理性用事,能自制,善与人处。

玉不琢,不成器,精神成人也不是自发的。

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商贸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成人”。

能够让孩子精神成人的学校,家长放心——“孩子在这里有希望,我们放心。”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孩子在学校能安心学习,做个好人,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就大可放心了。

能够精神成人的学生,用人单位放心——“这里的学生能胜任工作岗位,我们放心。”用人单位在意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在意的是学生的精神成长。

“低头走进来,昂首走出去”

——小朝,初中时学习一塌糊涂,用他自己的话说:“考试从没及格过,60 分,想都不敢想。”家长对他很失望,说:“凑合上个中职就算了。”入学后,他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小龙,父母离异,与开出租车的父亲一起生活。入学后,论家庭条件,比学习成绩,自觉一无是处,抬不起头,于是封闭自我,逃避集体活动。

这是两个个案,但“小朝”“小龙”在中等职业学校绝非少数。绝大多数中职生入学后都有一种失败感。“好点的学生都上普高了,谁上中职呀!”“上了中职又能怎么样,毕业后还不是庸才一个!”他们这么一想,就把自己当成了孬学生,就把自己当成了庸才。于是,他们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他们成了“三无”人。

那么,他们真的就不是好学生吗?他们就不能成为人才吗?

对此,这些学校的回答是:不!

“如果单纯以中考分数论英雄,他们的确算不上好学生。但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吗?一些学生尽管在理论课上学习欠佳,但是动手能力强,组装一件电子产品,又快又好。你能说这样的学生不好吗?再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就业,而不是高考,他们需要学好书本知识,但是更需要锻炼实际技能。仅以分数论学生的好坏,是不公正的,要知道,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数学逻辑智能弱,并不见得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差;人的智能虽有强弱,但无优劣之分,绝不能以某一方面智能的强弱来定义学生的好坏。”

“我认为掌握谋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出类拔萃,就是人才!”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校长刘淑珍这样论人才。“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如此看来,中职生又怎能不会成为人才呢?

那么,怎么样使这些“三无”学生阳光起来呢?

首先是“转变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振作起来,自信起来。刘淑珍校长说:“找回自信他们就能成功!”

这些学校先以科学的手段使学生对自我有个正确认识,扭转学生的自我“偏见”。

学校首先对学生开展心理测量,用科学测量结果告诉学生:你,智力正常,你并不差,只不过你的潜能现在没有发挥出来罢了。然后就是创造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

中专生是好动的,他们也有时间来动。这些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来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体验成功,以成功唤起自尊,用信心引导进步。

这些活动有:武术、篮球、健美操,曲艺、演讲、朗诵,校园歌手大赛、无线电组装竞赛、舞蹈比赛,校运动会,迎奥运系列活动,等等等等。总之,这里为每个学生施展身手提供了空间,只要你愿意,在这里你都能找到自由挥洒的舞台。何云伟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学习期间,酷爱曲艺,一有机会就要秀一下。现在,他成了德云社一名相声演员。

舞台有了,这些学校给予学生的是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期待和发现、启发和引导。

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很快找到与自己兴趣点相契合的活动,主动投入进去。张淇皓,一个初中时“成功对我来说似乎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的男孩,进入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后,因为英语有些基础,于是老师支持他成立了校英语协会,不但在校内组织同学学英语,还走进社区讲授奥运英语。“自信让我展开腾飞的翅膀。”他成了“朝阳区校园之星”,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他成功了,他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不再因为是一名中职生而自卑,不再令人“头疼”。

还有的学生不知自己有什么可秀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换一种眼光,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耀眼的。”这里的老师,用赏识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小玲,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学生,班里活动不爱参加。班主任权福苗看到她在作业本上经常画各种卡通人物,于是,在新年联欢会布置会场时,和她商量,能不能由她负责设计一期板报。她略显迟疑地问:“我行吗?”权老师说:“我觉得你画得不错,我相信你肯定行!”她用了一周的时间反复设计、构思,结果这期板报是同学公认的本学期里最成功的一次。她信心倍增,在联欢会上还秀了一下自己的朗诵天赋。权老师大力表扬了她。尝到胜利滋味的她,开始触电校级比赛,开始了主动寻求成功的历程。她变了,以至于她初中的德育主任惊叹:“真没想到你原来这么优秀!”

其实,不仅是在活动中,这些学校在学生学习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改变着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昂起头来走路”。小新,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学生,以捣乱闻名,对一切毫不在乎。在班主任刘建坡看来,他捣乱的背后,那是他对关注的热求;他不在乎的表象下,那是他对肯定的渴望。一次,小新主动为班级打水,刘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第一次低下了头。从此,他校服穿得整齐了,广播操做得用力了……他获得了进步学生奖。在回家的路上,他双手捧着奖状,唯恐弄皱。“这是我上学以来得到的第一张奖状。”中职学校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受过太多的批评与指责,这里的老师常用一句肯定或表扬的话语,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

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发现潜能,点燃激情,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找到目标——这些学校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刘淑珍校长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细节,凡是好现象都要表扬,凡是能点名表扬的都要点名表扬,让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强在何处,使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主动发展。

一个曾让家长几乎放弃的孩子在主题演讲会上说:“我不是最美丽,但我可以是最可爱;我不是最聪明,但我可以是最勤奋;我不是最富有,但我可以是最富有情趣;我不是最健壮,但我可以是最乐观……”自信让她长大。

“低头走进来,昂首走出去,开始自信、健康、阳光的生活”,说的就是这里的学生。

“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

一些中职生纪律散漫,如迟到、早退,行为习惯不良,如喝酒、吸烟、说脏话、烫染发等。对于一个即将或已经18岁的学生,一个毕业后就要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应该学会对规则的尊重,学生有学生的准则,工人有工人的规范;应该能够自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觉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校有校纪,行有行规。不懂礼貌、不守规矩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怎么办?抓养成教育是关键。

这些学校抓养成教育是从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开始的,贯穿学生整个校园生活。首先是从制度入手,规范学生行为。这些制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从小处着手,从最基本的规范抓起。“细节决定成败。小处做好了,大处自然能做好。”

拿北京商贸学校来说,学校对学生每日出勤、卫生、纪律、仪容、仪表等等都作了明文规定(如文明仪表项要求:穿校服,戴胸卡,不戴饰物,发型合格等),而且进行全时空量化考核: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年级考核、宿舍考核。为了使这些规定易记入脑,学校把它们编成歌谣(如《纪律歌》:上课听讲要专心,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迟到,不早退,关心集体不掉队;早自习,晚自习,认真到课不缺席;自学为主不说笑,不串位子不喧闹;见到老师先问好,尊师敬长不打闹;不穿高跟讲朴素,不留长发不化妆……)张贴在每个教室,学生抬头就可以看见。学生行为不但在校内有规定,回家也有规程,包括孝道、礼貌、勤俭等方面。《礼貌篇》就规定:见到客人要主动问好,谦恭有礼;听家长教诲,要主动摘下耳机,眼睛注视对方,姿态谦和;衣冠整洁,朴素大方,不追时髦,不穿过于暴露的服饰,不赤背,不赤脚;等等。

制度有了,然后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学校对于学生行为都有非常明确的奖惩规则。北京商贸学校将学生行为考核结果与学分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分配挂钩,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出现打架等行为,考核即为不合格。北京商业学校则坚持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暂缓推荐实习、就业,“不达标不出门,不合格不上岗”。

这些制度在规范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在看着我们老师,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我们看到,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史晓鹤微笑着向门口执勤的学生点头问候,北京商贸学校书记高书忠将地上纸片捡起放进垃圾箱。那情形,是那样的自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学校还将养成教育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北京商贸学校开展了宿舍、校园、教室“三文明”评比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在学生会中增设了礼仪部,班级干部中增设礼仪委员,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见到师长鞠躬问好”“看到垃圾弯腰捡起”……这些学校还将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北京市商业学校拍摄了学生日常礼仪规范专题片,利用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校园网、橱窗、黑板报进行宣传,营造着礼仪之校的氛围……

养成学生好行为,这些学校不但进行规范约束,而且还进行意义引导,即通过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自己感悟: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

一学生吸烟,高书忠书记对他说,你吸烟,一说明你没有自制力。古人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说你强;你连吸烟这件小事你都无法自我控制,你怎么能做得成大事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二说明你不孝。你父亲整日开着出租车扫马路,现在可能还没吃饭呢,他赚钱供你上学容易吗?你母亲现在躺在医院里,需要花钱治病,如果你把不吸烟省下的钱哪怕买一块糖送给她,你母亲都会流泪的。你说你孝吗?听完高书记这些话,这个学生愣在那里,只有“心动”的份了。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则将吸烟的危害制成动画片,让吸烟的同学观看。被焦油浸染的黑肺在费力挣扎的场景,令学生肝颤。这时无需多言,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这些学校养成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还有未来职业人的行为。北京市商业学校根据各专业特点建立了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行为标准,要求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日常礼仪标准化”。 每个专业将职业行为养成目标分解到每门课中。这既体现在课堂制度上,如旅游系国际酒店班根据专业特点,上课下课使用前台迎宾制度,课堂教学使用酒店专业岗位制度,慢步轻声,右行礼让,等等;也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如体育课,根据学生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的要求,每节10分钟进行站姿、走姿、鞠躬、问好、微笑等等方面的行为训练。学校还尝试在“上学如上班,上班如上岗”的仿真模拟实习环境中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商贸系物流管理专业就要求学生统一穿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实训教室,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操作。行为重复多了、久了,自然也就成了习惯。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学校有的是耐心,打的是持久战。北京商贸学校校长张香永就说:“这要有一个过程,得一点点来。一个学生戒烟,先是逐渐少抽,然后才能彻底不抽。”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经过奖优惩劣的引导,学生对行为规范从依从走向认同,最后内化为内在需要。走出校门时,人说:“很有样。”

“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马克思如此说,这些学校如此办。

“18岁,责任为我们起航!”

一个人,即使掌握着尖端的技术,如果不懂得责任,不承担责任,那么也只是“只懂技术的狗”(爱因斯坦语)。是否具有责任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更是一个人精神成熟的标志。

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这些学校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体验活动中,相信学生,由学生去担当。

一是给学生一个岗位,让他负责。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将第31届校运动会主办权交给了班级,由学生策划、分配、承担。首先要申办。各班学生集思广益拿出本班创新比赛预案。经过角逐,获胜班级出现。接着,这班学生分工协作,主持词的设计,入场式的安排,后勤的保障,项目的设置与裁判,奖项的设定和评比,等等,全面铺开。运动会开始了,每个学生扮演多重角色,有的脱掉拖鞋就去宣读广播稿,有的颁奖完毕又跑去监督各班纪律的评比。运动会后,这班每个学生又留下来打扫“战场”。学生黄雪飞说:“我们班的每个人,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自己在这次运动会上有一丁点的疏忽,给集体抹黑。”岗位令每一个学生生发出责任感。

二是为学生创造担当社会责任的平台。这些平台有:到社区讲授知识,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到公交车站清洁卫生,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成了这些学校学生担当的舞台。“文明礼貌,微笑服务,严守岗位,恪尽职守,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为北京奥运贡献力量。”这是这些奥运志愿者的誓词。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共有1299名学生参加了奥运服务,刘云石是其中的一名。她的岗位是在鸟巢售卖点。在38℃的空间,她戴着口罩,在炙热的烤肠机器前忙碌着。烤肠的味道让她窒息,她躲到盥洗室里任由眼泪流淌。而后,她带着微笑,又回到机器前,继续工作。“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这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

每个人内在都是有责任感的,让它表现出来,在于规约,更在于唤醒。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灾区献爱心。晨检时间,教室里,四川籍学生林林按照刘建坡老师的安排开始播放他和母亲制作的小电影。在《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背景音乐声中,画面出现了:一幢幢倒塌的建筑,一辆辆毁损的汽车。一位老人在疯狂地挖掘,一位妈妈在绝望地哭泣。灰暗的废墟下微弱的声音在呼救,断裂的道路上蹒跚的脚步在行走……教室里传来隐约的抽泣声。随后,蒙蒙宣读了捐款倡议书:“……我们与灾区的人们一样,同为炎黄子孙,同为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挽救那些正在受苦受难、走向绝望的同胞。也许,你的捐助对于自己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你的捐助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我们的行动就是他们的希望!”学生们含着泪花开始捐款,很快便是满满的一盆。四川籍学生钰钰走上台来,深鞠一躬,语带哽咽:“我代表四川灾区人民感谢大家的爱心,我们一定会重建家园!”台下同学回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责任感被唤醒了!5月20日,班里学生自发穿上白衬衫,左上臂佩戴黑丝带,以示向死难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才成了“完全意义的人”。

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一旦唤醒,就成为一种习惯。付冬梅,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第二学期,她开始担任班级的卫生委员。她不但把班级卫生工作做好,还将宿舍的卫生工作视为己任。2008年,付冬梅也和同学一样,想做一名志愿者,为北京奥运出一份力,但是因为实习单位要求她随时准备上岗,她与志愿者擦肩而过。不能到现场为奥会服务了,在学校里为奥运服务也好。于是,她成了志愿者的志愿者:每天早晨,她帮助早班的同学整理内务;晚上,给晚班的同学打好热水,铺好被窝。同学们说,她才是优秀的志愿者。2008年10月24日早晨,付冬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北京北三环辅路机场大巴西坝河停靠站,开始了一天的实习工作。突然,一辆公交车失控冲向候车人群。在这危急时刻,付冬梅冲过去,奋力推开两人,而她自己被卷入车下——她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是什么让她奋不顾身?已化作本能的责任。这样的学生,走到哪里都是好样的!

“18岁,责任为我们起航!”这是学生的主题演讲,更是学生的成人宣言。

学生的精神成长是需要成本的,需要人力的投入、物质的投入、财力的投入、智力的投入、情感的投入。这些学校对此是舍得下本的。北京市商业学校给德育以充足的人员编制,单在科级干部层面,30人中就有10人直接从事德育工作;成立了校长亲自挂帅的“德育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督导室、学生处、团委、德育体育美育教学部、专业系部负责人;“十五”期间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了学生活动室、礼仪训练室、演播室等硬件设施;成立了德育体育美育教学部,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3%。这些为学校开展立体德育,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奠定了基础。

学生精神成长需要学校的引领。引领的前提是了解:一是了解中职生这一群体,二是了解每个中职生。怎么了解?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将全体教师(包括干部、职员)打乱部门界限,作为学生,统一编班,每周五下午,走进固定教室,体验学生生活。各个教师将观察到的学生问题分类,提炼出问题,模拟表演,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最后,每个教师深入一个班级,与3~5个学生结成对子,走进学生的心里,帮助学生设计未来,督导学生去实现。

北京市商业学校则在新生入学后,便针对每个学生开展文化课测试、特长申报、体检、特质体质备案、特殊家庭备案、困难申请、综合能力测评、专业兴趣调查等工作,摸清基本情况,以此制订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制订“成长计划”。

各学校了解学生的途径是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引领的关键在于爱。这些学校对学生有爱的情感、爱的艺术,更有爱的行为。拿关爱贫困生来讲,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举办了“阳光工程班”,为贫困生减免学费,并且在生活上给予补助;北京市商业学校则成立了“爱心社”,用教工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帮助贫困生。

精神成人的历程是一直到老的,但是这些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跨入了精神成人的大门,从此,他们可以在天地间,更有意义地过活。

责任编辑/孙 陆

猜你喜欢

北京市中职学校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推介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