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2009-09-21訾爱民
訾爱民
在新的课改中,兴趣教学和情感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兴趣、情感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需之切”,学生必会“乐其业”。
1.引导要有新鲜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认知的心理需要呢?我想,结合教学的实际,利用现代教学设施给课堂注入一点新鲜动感的活力元素,让学生兴奋,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不妨播放刘欢的“好汉歌”;《气候的威力》的学习不妨利用多媒体观看一些视频,或让学生遨游网络,搜集、筛选资料;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可开个小型辩论会......凡此种种,打破教学常规模式,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新的教学情境等等,学生的思维就会像口中含着跳跳糖一般,兴奋而又活跃。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的认知需要就会得到较好的满足。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双方的情感疏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所学知识才得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点轻松感,手段多样、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依据教材、课堂实况、学生反映等方面时常来点小插曲,不经意间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营造好了,学生心理的尊重得到满足。
沈复的《闲情记趣》中烟熏飞蚊的描写,想必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种种趣事、傻事。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娓娓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必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会跃跃欲试争抢着诉说童年趣事,这样在布置作文《童年趣事》,学生创作的欲望就会空前高涨。
3.挖掘文章内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回味无穷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就应该引导、点拨学生去发现、挖掘、品味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思想美、人性美、创造美,从而满足学生对内在美的需求。
观看《紫藤萝瀑布》让学生发现了自然生命的美好;漫游《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亭台轩榭,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的美;与《邓稼先》交谈,学生领悟到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人格美。
4.成就感——给学生自我实现的大平台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我想,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向外延伸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也就有了不同层次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妨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菲利普夫妇在饱受于勒年轻时荒唐行为带来的后果的痛苦后,对于勒如避瘟神的态度我们是不是给与理解呢?小人物的命运是不是值得同情呢?这些讨论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亦不存在对与错的争论,只要你大胆陈述,言之有理,让人信服,都会赢得掌声。伴随着掌声的学习,谁都会感受到自我的实现。
此外教师如能及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新动向,随之调整、改变教学计划,有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如阳春三月,窗外突然纷纷飘落的大片雪花转移了学生的视线,带走了学生的心。你会继续讲《死海不死》吗?不妨和学生共同走进这个令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因为那里有个性的舒展,心灵的独白,有激情的释放,也有美妙的想像。课后交上来的作文,定会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喜不自禁。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语文教师:多研究些学生心理,多给学生些人文关怀,适当给语文教学加点兴奋剂,这将会有助于语文课标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