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009-09-21赵桂风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赵桂风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1.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1.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2.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2.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5自我暗示法。

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们的“体育梦”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