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9-21刘海霞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刘海霞

[摘要]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在课改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散性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四个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巩固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只有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学教师,面对的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学生,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正向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与有志于新课改研究的同仁探讨。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创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笔者每次都会用惊奇的表情、赞美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道:“呀,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真富有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创造的愉悦,树立起“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例如对“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些学生的答案虽然大部分是错误的,但仍应该就其“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鼓励其找出独到的理由。所以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波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强烈的好奇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花时间去探究,并大胆质疑,摒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传统做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思维。

1.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3.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有思维,才会有发明和创造。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作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的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3.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造、有所创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发明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保护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理智和兴趣,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创新欲,形成锐意进取的品质,鼓励他们冲破定势,标新立异,大胆质疑。例如在分析中国历史“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书本上不讲国民党反动派失败的原因?”依据教材要求学生只要了解掌握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性这点即可。但经过学生讨论,他们得出了如“蒋介石用人不当”,“美国的抛弃”,“蒋军将领的无能”,“蒋介石的军事思想落后”,“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是反人民的”等一系列原因,有的学生甚至得出了“蒋介石的政治阴谋太多”的结论。虽然有的原因不够准确,甚至过激,但是这说明学生去思考了,他们能够大胆质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设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敢于挑战权威。还有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给学生创设问题,假如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顾问,你认为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否适宜?除原子弹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通过上述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好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常换常新,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海战》时,用多媒体展示出部分文字资料、实物图片和人物照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启示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并播放《甲午风云》的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和联想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创新意识的前提,爱因斯坦、牛顿的创新思维正是源自于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恰恰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身的创新需要,成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心理激励因素之一。

正如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谭松华说:”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教育正在变成学习与交流的活动,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以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以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转变为开发和释放人们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总之,随着新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的确立、发展,我们已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位高品位的智力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创新能力,那么,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课改的落实,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将迎来生机蓬勃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谭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豹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お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