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爱情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分析
2009-09-19刘春贵
一.关于李杨之爱情
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是经典的,具有传奇性的,他们的流传首先是在民间,这足以说明他们的爱情是大家公认的,确实存在,是作为真挚爱情的代表而备受关注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自由的。本来在封建社会,爱情的自由是很难得到的,必须合乎礼教才会被应允和承认。当爱情的主人公是封建阶级里最高统治者的时候,这样的自由更是难以企及。李杨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至上、至纯、至高道德的化身,但是他们却突破礼教,甚至不顾当时公媳伦理关系的束缚,只为他们的一见倾心,真心相爱。虽然这种自由给他们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但是追求自由的过程却是伟大的、振奋人心的、令世人佩服的。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专一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长恨歌》)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一个国家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在私生活方面,也拥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占有为数众多的性奴隶——后宫等级分明的大批宫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够对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玄宗的专一真的是可圈可点了。后宫佳丽虽然三千,但是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爱情而走进皇宫的呢?又有多少人欣赏了皇帝的才情呢?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打动着玄宗,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对音乐的喜爱。在封闭的深宫大院里,能寻找到这样一个知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音乐始终成为他们的共趣,他们也因为这同样的爱好,从此牵扯在了一起,彼此依赖,彼此交心。这种心灵上的相通,是他们专情的基础。
二.白居易之悲情
一提起李杨爱情,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长恨歌》。《长恨歌》在传播李杨爱情上,确实是功劳不小。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的创作缘由,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给了相关的提示。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刚从校书郎调至今陕西周至做县尉。公务之暇,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畅游仙游寺,谈及发生在天宝年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感叹不已。感叹之余,“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世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者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歌既成,使鸿传焉。”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很大程度上是被李杨故事感染了的。闻一多这样说:“感叹字是情绪的发泄,实字是情绪的形容、分析与解释,前者是冲动的,后者是理智的。”白居易需要发泄他内心的情感,或许是冲动的,但是这种冲动需要被表征出来,因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通过分析文字,我们也能找到背后隐藏的相对理智。对于李杨,无论是他们的爱情,还是他们爱情的时代因素——李唐王朝的衰落,白居易似乎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情感源流。正是这股源流,悲情之水才得以流长。
从作者自己来看,白居易贞元末年在徐州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女子相恋,后因为社会和家庭的阻力两人被迫分手。这段感情经历给他带来的痛苦是很大的,让白居易听到李杨爱情故事之后感同身受,越发体会到那种窒息的悲痛。作者写唐玄宗的悲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物是人非,睹物伤情,对杨贵妃的痛惜、追怀,使玄宗深深陷入苦痛之中而无力自拔:“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将唐玄宗描写成了一个完全忠于爱情而又万分不幸的男人,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湘灵的愧疚之情。
于当时环境来看,中唐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定,百姓生活困苦。人们普遍怀念盛唐时的繁荣景象,留念缔造开元盛事的玄宗,因而对这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也给予了更多的同情。作者可能也有着这样的情愫,期盼盛唐的回归,因而对于玄宗的种种错误采取了隐蔽的手法。
三.文人墨客之才情
白居易因为悲悯李杨,创作了《长恨歌》,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很绵绵无绝期”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李杨爱情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不止是他,许多的文人在听了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后,也大露才情,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怀。在这些诗歌的传唱之下,李杨爱情更是为人们普遍所知。白居易之前,有很多诗人在一些诗歌中涉及到了与安禄山事变有关的李杨事迹,只是并未着重写其爱情。比较著名的如李白的《清平调词三章》、《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北征》、《骊山》、《病橘》、《解闷》,张继的《华清宫》。皇甫冉、窦巩、卢纶、李益、王建等诗人也借李杨情事留下了许多杰作。
与白居易同时的也有很多的李杨作品,比如李约的《过华清宫》,权德舆的《朝元阁》,刘禹锡的《马嵬行》、《华清词》等等。随着唐朝的衰落,更多的诗人对诱发了安禄山事变的李杨爱情事件投以同情和遗憾,所以诗作更多。杜牧、许浑、李商隐、崔橹、贾岛、温庭筠、司空图将近三十位诗人创作了六十多首,真是蔚为大观。他们多以马嵬、华清、骊山等地名为题,让人一看诗题,便想到李杨故事。
此后的时期,在南戏、杂剧、诸宫调等不同的艺术体裁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众多的李杨情事的生发。文人们运用他们手中的艺术妙笔,让这一个或该讽或该颂的主题真正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李杨爱情之所以会传播久远,他们的功劳无论如何是不可磨灭的。不论他们显露才情是为了身后名还是为了育后世,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够在文学的国度里,领略到诗意化历史的乐趣。
四.史学家之怒情
一旦涉及到历史政治,史学家和文学家就水火不能相容了。对于李杨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当我们还沉浸在文学家们创造的诗意般的情境花园中的时候,史学家已经发怒了,他们不能忍受文人对历史的虚构,对历史的主观化的想象。
李杨爱情本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悲剧的,但是它牵扯到了安禄山事变,关联着唐朝的衰落,所以本来简单的爱情变得复杂了,纯粹中夹杂了多元。这种交叉与结合,给了文人更多的艺术视角,也成为史学家自我辩护的证词。
他们发怒,他们觉得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李杨爱情的出现导致了安禄山事变,直接促成了唐朝的衰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多是违背历史,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解读历史,戏说历史,玩转历史。
他们发怒,他们认为杨贵妃的死是不应该同情的,是罪有应得的。他们带着浓郁的“女人是祸水”的士大夫思想,谴责杨贵妃,甚至对贵妃之死拍手称快。
我们不能说史学家们是残酷的,没有情感的。只是他们将历史的错误归结在一个美女身上,似乎太过其辞。他们是太想弄清事实真相了,所以文人们的艺术虚构被一票否决,哪知道这些虚构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历史。如果人人都按照他们所想那样,只将眼球放在客观历史上,不作主观推测,那么这个世界又怎么能够进步发展?文人虚
构历史,有对历史的回顾,在回顾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何乐而不为呢?
五.寻常百姓之多情
文学家与史学家的争论,因着他们的立场和思想的不同而引发。但不论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何等的激烈,丝毫都不能影响寻常百姓的性情。他们审视李杨爱情,既不贴上文人才情的标签,也不带死认历史的痕迹,由着那份普通寻常的性情。
李杨情事本就在民间流传,因着他们帝妃的身份,寻常百姓的好奇心大开,都希望去了解一下这样的贵族爱情的始终。因着他们爱情的悲剧,寻常百姓的悲悯心大发,为什么有情人终究不能成为眷属?
面对李杨爱情,寻常百姓也不是一味的赞美,或者全盘否定,每个个体的性情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个体自己,时间地点上稍有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倾向。有时喜有时恶,有时哀有时乐,有时爱有时恨,从这些来看,寻常百姓一点也不寻常,他们的多情让李杨情事越发的五彩缤纷。而且因为他们的口口相传,李杨爱情或被升值,或被贬低,或被雅化,或被俗化。被升值,雅化的爱情无庸置疑会得到更大的追索,而被贬低,俗化的爱情也不会消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可接受性。
所以我们说,正是这许多的情,为李杨故事添了彩,牵动了众人的心,从而促进了它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周相録:《<长恨歌>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9月版。
[4](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刘春贵,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