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009-09-19王义平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在新时期初恢复设置的高等教育课程,经历了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为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来笔者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考察了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结合我们学院“文工交融,特色立校”的教学改革实际,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1]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非常必要。

一.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

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大学语文”在国内普通高校一般是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普遍设置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是一个阶段,那时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少量理工类大学开始设置此课。但其后一段时间里,却有减无增。至90年代中期,借“素质教育”之东风,“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不仅开设此课,而且定之为必修课。这是符合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也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去进

行。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我们认识到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高职院校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许多学生只讲实惠、功利,人文知识匮乏,缺少应有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所以,语文学习要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陶冶、启迪作用。[3]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三.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工交融,特色立校”的需要。高职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如果仅仅懂得专业知识,缺失人文,那就只能成为“匠”,难以成为“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4]但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长期得不到重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语文课往往重视不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正如我们学院申报的省级课题《高职院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人文教育对科技教育具有导航、保障的奠基作用”。对学生而言,大学阶段一方面要“专业成才”,另一方面要“精神成人”。“语文”用文学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语文”的学习,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这彰显了我院“文工交融”的办学特色。

四.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

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全面的阐述,它们是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本依据。[5]尤其是《江苏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提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层次清楚,任务明确,为我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两高一新”(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靠系部甚至教研室单方面组织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整合学院以及行业、企业力量,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院“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设计的人文素质板块的构成要素下设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一至两门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若干门辅助课程(公共选修课)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素质拓展项目。而“大学语文”则是人文素质板块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学生升学、就业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主要打好技术基础,造就能力(自学、分析、实践、表达、交际、协作等),重点发展创新思维与开发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因此,要求发展个性,加强素质培养,发扬创新精神。加强“语文”课程建设,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如何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文理科专业均应适当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既然是高职院校“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设计中,人文素质板块的一门核心课程,那么根据各专业课程的不同情况,就应当文理科专业全部适当开课,但根据不同专业可适当增减课时。一般可安排上一学期,每周4课时,总56课时;最少可安排上一学期,每周2课时,总28课时;最多可安排上两个学期,周4课时,总112课时。总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全院应一盘棋,统筹安排。

2.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和文工交融特色,使之真正发挥“人文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语文课程改革要以与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语文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语文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语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语文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语文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为此,我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老师已积极行动起来,2008年已成功申报了院级课题《语文校本教材体现高职教育和文工交融特色的研究与实践》,还成功申报了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工交融”为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突出人文性、职业性、时代性和专业性。在今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将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用情感育人、精神育人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见》(苏教高[2008]15号)

[3]李永宏,汪照均.大学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9期

[4]王小红《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7年11期

[5]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

王义平,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语文学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