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2009-09-19张宇红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艺学感性美学

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至今已有多年,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对这一现状有人忧虑有人肯定,有人重传统回归,有人重现实面对,同样深切的是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读得多了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点儿浅见。

在“文艺学学科反思”会议上,有人提出文艺学去研究健身、美容、美发、模特、房屋装修、城市绿化……“认为审美就是欲望的满足,就是感官的享乐,就是高潮的激动,就是眼球的美学等等”①,我并不是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派”,也同意这样的美学只是极少数人的美学,但现状是这种极少数人的美学却正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头脑发热,而我们对此不能一味地批判,存在总有其顺应性所在,只是这顺应可能是过了头,需要进一步的疏导。

正如王德胜教授所说:“感性本来就是人类审美的基本前提”, “(研究审美活动的)美学之为美学,恰恰在于它把感性问题放在自身的审视范围之中,突出了人在感性存在和感性满足方面的基本‘人权”②,现代人摆脱过去过多的理性束缚,追求感性的满足这是人性健康发展的正常要求,自然表现,叶朗教授也说“审美是一种自由的体验”,是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它具有不可重复性,当然更具有个体独特性,现代人张扬自我,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有条件实现自己的自由,这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的进步。

感性的满足的确能给人带来由衷的愉悦,而且这种愉悦的实现相对来说那么的容易,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民众有这样的需要,生活的审美化就有它的合理性,人们在几乎衣食住行的所有方面都要求一种愉悦舒适,甚至形成“消费美丽的时代症候”③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过头现象。“在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在于人们对个体欲望的满足”④,换句偏激点儿的话说,卖者卖的不是别的而是“你喜欢”,因为“你喜欢”,因为这个追求感性满足的热潮,你会在所不惜,虽然物质水平提高,虽然独生子女每家只有一个,虽然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但有时候为“喜欢”(而且多是对物质产品的感性喜欢)二字的那种付出对绝多数人来说,还是太奢侈了。

我想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儒家中和思想用现在的观点看来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它通过的不是物质感性这条途径。它是以人的心灵和谐为起点,以宇宙和谐为最终目的,强调能和己性,则能和人性,能和人性,则能和物性,能和物性,则能和天地之性,实现宇宙的大和融,即只要深入到心性的本源中去,做到至仁至善、至真至诚,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⑤,审美就是这样一种我与物的自然沟通,自由相融,在这种沟通和交融中获得无比的愉悦和享受。求得中和,是一个安顿身心的修养工夫,是一种生命的功课,而审美教育同样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实现中和,就可以既在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游于生活之外,它同样是强调在衣食住行这样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在吃饭走路的过程中品味生活,甚至可以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体验到那永恒的人生意韵,不只是用感性,更是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心灵去获得一种愉悦和享受,它是人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人被物占有。物质带来的那种感性的满足靠的是占有,这种满足带来的愉悦需要不断的提高,更多更好的占有,虽然这个世界似乎可以无尽地生出“更多更好”,但有条件在这无尽中无尽地走下去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早晚要陷入虚空,而前者的无尽占有,说到底也不是人占有物,而是物占有人,所以人面对占有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时,需要精神文化的救赎。

当然,强调求中和并不是拒绝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美好。“当人类审美已开始一定的服从于技术的某些原则时,仅仅指责技术‘操纵而不是建设性地思考技术的新的美学功能,仅仅‘忧虑‘价值的颠覆而不能直面‘价值的重建及其需要,那不过是一种回避,其实无补于现实本身。”⑥求中和,主张丰富精神心灵的内涵,这应该也可以算是面对现实的一种途径吧。

注释:

①童庆炳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②⑥王德胜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

③金元浦 《消费美丽:时代的文化症候》

④金元浦 《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

⑤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新世界出版社,第151-154页。

张宇红,河北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文艺学感性美学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美丽的碎片
感性理性不拔河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