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闻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2009-09-1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博客专业课堂教学

高 东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往往并非以理论为先导,更多的是以社会实践和受众需求为先导。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学,应当注重以实践为先导,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并掌握规律。任课老师要探讨的课题是:在有限的课时里,通过怎样的方式将抽象的、陌生的理论化作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素养,进而化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职业规范;如何用近乎纸上谈兵的方式将新闻专业必备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成为他们操之能战的职业专长。本文主要介绍自己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网上教学博客,让理论密切连接实践、课堂直接连接社会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并批评指正。

课堂理论教学要密切连接实践,在“密切”上下工夫

让理论活起来。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既反映了实践的规律,又能对未来的实践指明方向、作出提示。在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都是必修课。我们当然不可以回避理论,但是不要空讲理论。

在理论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一些形态模糊、结构复杂的理念),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而应更多地采用从实践回溯到理论、将抽象蕴含在形象之中的诱导方式。理论是鱼,实践是水,把鱼儿放到水中,鱼儿就活跃起来了。

譬如,对于“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如何抓住这一理论问题的关节点?从关节点下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关节点就是“宣传”的本质属性。不要急于去解释宣传的概念、宣传的原则和宣传的规律,可以先讲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报纸的宣传方式和宣传案例,讲述可口可乐与麦当劳的宣传模式和宣传竞争——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上述年代有别、党派不一、立场不同、目的迥异的“宣传”有哪些共同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提示,宣传的本质特点已经昭然若揭。“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也就其义自现了。

让课堂动起来。我们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状态是,教师在讲台前讲述,学生一动不动地坐在下面听。学生的动,最多是动笔,有的连笔都懒得动。显然,对于新闻专业而言,这不是一种最佳的教学状态。

在新闻业界,“腿勤,嘴勤,脑勤”一直是公认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这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应当从课堂教学做起。

课堂要动起来,一是要动脑思考,二是要动嘴发言。教师要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动脑,引导学生的思维做到与教师的教学同步进行,达到交流、共振的效果。笔者在讲授《新闻编辑学》及《新闻评论学》等课程时,每堂课开始时都会首先提出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请给形形色色的“炒作”现象下一个基本定义;请分析一下生产鞋与生产报纸有什么共同点;你是否赞同处罚违法广告时代言明星负连带责任。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讨论,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思考状态。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正课中,教师还会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问题请学生发表见解,并进行小型讨论。让课堂始终处在“动态”之中,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保证。

让学生多实践。课堂教学固然难免纸上谈兵,但新闻专业的教学,尤其是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最接近实战的纸上谈兵。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如果仅仅进行课堂上的照本宣科,不关注时事,不观察社会,不瞄准媒体进行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媒体后,往往还要从学徒工做起,既耽误了时间,也会失去很多机会。

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给学生灌输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专业的新闻价值意识,超人的新闻敏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敬业精神。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建立一个带有模拟性质、与社会媒体接轨的教学机制。我的做法是:模拟社会媒体采编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新闻的策划、采写和编排,向社会媒体发稿、报道。课堂上辟出一些时间,将教室临时转变成编辑部,由学生报选题、谈选题,然后由教师讲评,最终确定报道选题。适合学生采写的则布置有关学生去操作,不适合学生采写但具有价值的选题,则传送给相关媒体供他们参考选用。比如“大学生校外兼职现象”、“上海人为何吃不起玉米棒子?”、“连锁加盟小店真的能赚钱吗?”,等等,就是课堂讨论的成果并付诸实施。

新闻实践教学要直接连接媒体,在“连接”上下工夫

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书面作业上,要将即时新闻观察、选题策划、采写报道作为课堂教学的要素和标的,用新闻媒体的实战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学生的作业。建立一个渠道和平台,将课堂教学及学生实践直接与社会媒体的活动连接起来。为此,我在东方网上创建了博客“高东的新闻教学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直接连接社会、连接新闻媒体的平台,在新闻实践教学中达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用博客平台沟通新闻媒体,展示学生成果。这个博客建立后,就意味着整个课堂都向社会开放了。所授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问题讨论、学术研究、作业布置、师生讨论、授课笔记、练习题及试卷等都刊登在博客上,在方便师生交流的同时,也赤裸裸地接受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同行的检验和评判。

开放课堂的目的是让社会关注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关注我们学生的新闻实践成果。汶川大地震后的全国哀悼日前夕,由师生共同策划完成的一篇倡议文章《让亿万手机为大地震死难者哀鸣》在博客上发表后,立即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短短几小时,该篇文章的点击量达到了8000多次。在全国哀悼日当天下午,东方网记者根据我们的这个策划,在上海书城一楼大厅现场报道了手机齐鸣的真实情景。课堂策划成了新闻报道的现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新闻课堂”博客经常推荐同学们的优秀习作。新闻专业2006级学生詹佳佳在汶川地震后写的《新闻晨报抗震救灾报道研究报告》在教学博客上发表后,随即被东方网博客频道推荐至首页,新闻晨报国内新闻部编辑看到后立即在该报网站上予以转载,作为该报人员参考资料。该报记者编辑点击量达600多人次,并附有留言评论。暑假期间,詹佳佳同学受到新闻晨报“特邀”,进入国内新闻部实习,发表了新闻报道作品30多篇,因此获得2008年国家级奖学金。最近,2007级新闻专业本科班丁荣同学采写的《经营连锁加盟小店其实并不容易》,由于选题贴近现实,采访材料扎实,在“新闻课堂”博客上刊登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由于同学的积极参与,“新闻课堂”博客也成了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平台。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本校某校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办报同学感到委屈。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了“严师出高徒”的结论,不愉快的心情得到释放,业务上也有了提高。

受老师的影响,多名同学也在东方网上开了博客,先后有十多篇文章被该网在不同版面上转载,有两位同学还收到东方网的约稿,并有意聘为兼职编辑。“新闻课堂”教学博客开办一年多以来,刊登作品数量已有140多篇,总浏览量达29000多次。博客加强了师生的业务交流和思想沟通,为学生搭建了解疑释惑的平台,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教学新天地。

通过网络观察社会动态,参与新闻实践。学生很少有时间在校外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而新闻专业的学生一旦脱离社会实际,囿于校园生活,则很难在新闻实务上有大的长进。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延伸课堂的触角和学生的视野,连接社会现实和新闻媒体,就是一个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新闻业务基础的课程,比如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课程,尽量安排在可以上网的机房上课。教师可以采用即时的新闻动态和媒体报道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讲授,在时效和步骤上与社会媒体的新闻报道脉络完全连接在一起,避免了使用老教材上的陈旧案例,既有针对性,也容易出成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上网观察最新社会动态,了解新闻媒体即时报道内容,结合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业务训练,既有新鲜感,也容易激发亲身参与的激情。例如上海浦东一加油站刚刚发生爆炸事故,学生上课后立即上网搜寻相关报道,然后提出后续报道以及关联报道的思路。此后,再与社会媒体实际进行的后续报道和关联报道相比较,从中对比得失和优劣,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再例如,有新闻报道称部分家用电器的金属材料检测出有致癌物,教师以此为素材,要求学生由此提出新的追踪报道思路。教师在课后根据课堂上讨论的内容,撰写了《身边的电子产品有没有致癌物?》的选题思路和报道方案,在博客上发表后立即被东方网、新浪、网易等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笔者所主讲的《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课程,基本都做到了安排在电脑机房上课,实践下来的效果表明,课堂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直接与社会生活连接,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连接,是新闻业务教学的有效方式。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新闻职业素养,熟悉媒体新闻报道的流程和节奏,时时关注社会动态和新闻报道脉络,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为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专业主任、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博客专业课堂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