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时报》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的表现

2009-09-1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时评袁世凯时报

荆 烽

上海《时报》①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因报头印有“ESTERN TIMES”被誉为“东方泰晤士”,“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②。胡适认为《时报》之所以被人所“爱恋”主要有两个原因:短评和文学③。在当代新闻史理论中,一般认为《时报》最有影响的,是它对报刊业务的改革,包括时评专版、新闻时效性、刊载小说以及版式印刷等④。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政治斗争的格局反映在新闻界中。政党报纸日益明显地形成两大阵营:以同盟会—国民党系统为主的革命民主派报纸和以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为主的拥袁报纸。方汉奇把《时报》第一个归在了拥袁报纸中,并认为《申报》也倾向于这一派⑤。不少学者都认为《时报》属于“共和党人的报纸”⑥。然而,于1914年进入《时报》馆工作的戈公振则认为《时报》“不惜牺牲,甘与守旧者为敌”⑦,结合《时报》创刊之初力主收回粤汉铁路路权,宣传反美华工禁约、抵制美货等表现,这份报纸的风骨还是可见一斑。

其时,《申报》反对袁世凯的策略,主要有“借别人之口宣泄自己的心绪”、“以启事方式揭露袁的阴谋”和“以客观报道的方式揭露袁阴谋破产的经过”等⑧。申、时等沪上大报在袁世凯严苛的新闻统治制度下得以幸存,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与其发言的策略密切相关。《时报》在袁世凯统治期间的表现,用“从拥袁到反袁”概括,更为合理。

宋教仁被刺:“遮掩罪行”还是设置议程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时报》被认为是“极力为袁世凯遮掩罪行”⑨。事实上,《时报》在3月22日就发表题为《国家将无宁日矣》、《说宋钝初被击事》两篇“时评”和《宋教仁遇险记》一篇“记事”(类似于通讯)来报道和评论此事,时效性不逊于国民党的《民立报》、《民国报》等。时评中除对宋之哀悼、对事件之谴责外,还警醒“今日以迅缉凶手为第一议”⑩。

之后,《时报》每天采用大量篇幅,调动评论、新闻、副刊、广告等新闻手段来设置议程(见表一),让人们关注宋案。在3月22日到4月30日的一个多月间,《时报》几乎每天刊载一篇“记事”,辅之以一些“要闻”、“专电”,连续报道宋案的调查进展情况。副刊方面,3月27日的副刊《滑稽余谈》上,刊登了题为《渔父…余父…》的小说;3月25日之后的一段时间,还在头版上为一本名为《呜呼宋教仁》的书做广告。

《时报》以评论见长,在宋案后更是如此。其评论文章大部分署名“笑”,出自包天笑之手。不可否认其中部分词句是为袁政府辩护:对于似可作为证据的信件表示质疑,“不可不加以研究”{11},对于怀疑袁是幕后主谋的言论表示“若误执成见或徇感情之揣测则必误入歧途”、“无论何人不可先为臆测妄断之词以乱社会之耳目”{12},对于“严查主谋”的呼声说是“无谓而发也”、“噫其是之谓反动力欤”{13},这些都可以算是为袁政府“遮掩罪行”。不过,《时报》并没有选择遮掩罪行最“好”的办法——“顾左右而言他”,或是“堵”、“盖”、“掩”。根据“议程设置”理论,采用这样的做法,实为出于提醒公众关注此案,认清凶手背后的主谋的初衷。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没有激烈的反袁口号和揭露,《时报》得以在癸丑报灾中保全。(见表一)

《报纸条例》颁布:积极引发并引导舆论

1914年4月2日,袁世凯颁布了《报纸条例》。对此,《时报》早在条例颁布前就开始报道,如以专电形式透露“法制局所拟新闻条例视报律宽严互见,严者须交700元之保证金,毁人名誉亦系最重徒刑,内部初拟签注,因系由总统发下,昨已将原稿送请公布”{14}。之后的半个月内,《时报》发表多篇相关报道和评论,概括如下:

1.紧密关注:以“专电”形式报道报律制定和发布的进程,“报纸条例昨已公布,刑罚极重,编辑、发行、主笔、访员将无日不触禁纲”,“……京中报馆多难之”{15}。

2.客观呈现:先是介绍报律的摘要,后刊载全文35条。

3.他人之口:转载“路透专电”和西方媒体对此报律的评价。

4.主动发言:各种评论武器协同上阵,“社说”、“短论”、“时评”等长枪短炮各自发挥优势。精辟者如时评《新报律》,全文只有72字:

世界上凡定一法律,必使人可以遵循者,方能通行。今政府之报律,乃欲每晚须将报样送警署检阅,姑能宣布。此万不能办到者。倘或贸然发布,适足堕政府威信而已,何不思之甚也?{16}

深刻者如包天笑的短论《新报律》,透析了政府对报纸进行摧残的原因:

报纸者,政府心中一厌恶之物也。彼之所不欲言者,而报纸则刺刺不休也;彼之所不欲闻者,而报纸又强聒不舍也;彼之所欲掩藏者,而报纸辄发其覆也;彼之所欲进行者,而报纸时碍其步也。{17}

李岳瑞的社说《论报律》则认为新报律“内容之大纲骏厉严肃尚较甚于清季”;而又有包文论及“以日本报律为蓝本”,这与当代学者描述《报纸条例》“共35条,不仅把《大清报律》对报刊的紧限条款悉数照抄,还从1909年颁布的日本《新闻纸法》等外国报律中搬来了许多新的紧限措施”{18}是一致的。

评论中辛辣讽刺者亦有之。如“恶报为今日官吏之通病,北京然,武昌然,广东亦然”{19},或是“盖韩省长是小心翼翼之人,自当力求与报界中人相远”{20},以及许多对于赵秉钧、黎元洪等人类似的冷嘲热讽,让人忍俊不禁,而又能认清这些人的本来面目。

如果说在宋案发生后《时报》只能以设置议程的手段来引发别人对于事态的关注的话,在严苛的《报纸条例》颁布前后则祭出所有发言手段,主动发表观点,引导舆论,积极揭露和批判,使袁政府意图钳制舆论、控制报界的面目暴露无遗。

小结

1914年以后,《时报》对于袁世凯网罗前清遗老组织参议院、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指使杨度组织筹安会等行为均给予了有力抨击{21}。1915年下半年,《时报》发表了《共和与非共和》,转载了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论者》,并设“西报对于变更国体之论调”等栏目对袁世凯无心共和进行揭露。直到后来出现的“假时报”事件{22},足见当时该报影响力之大。综观《时报》在这些事件,尤其是宋案和报律两事件中的表现,可见“从拥袁到反袁”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末民初,五花八门的政党报纸都无一例外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舆论。申、时、新等,均没有明显的政党归属,但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在改良和革命两派为政治制度抉择的合理性争执不下,中国需要“拿破仑”还是“华盛顿”尚无定论之时,“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23}。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开明专制、军国专制来救亡图存,是这些报刊在民初所抱有的一丝幻想。当袁复辟的面目一点点显现,开明专制变成了个人独裁时,这些没有任何党派属性的报刊还是敢于站出来进行抵制、揭露和斗争(如上海新闻界联合抵制“洪宪纪元”一事),这就走出了一条“从拥袁到反袁”的路径。其中,《时报》可以算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注释:

①为区别于1886年创刊于天津的《时报》,这里称之为“上海《时报》”,下文中的“时报”皆指后者。

②袁义勤,《上海(时报)》,《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3)。

③胡适,《十七年的回顾》。

④⑤⑨{2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1992年版,521-522页,702页,709页,416页。

⑥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1984年版,121页。

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2003年版,173页。

⑧马光仁,《民初(申报)反对袁世凯政府的策略》,《新闻大学》,1996(2)。

⑩《时报》1913年3月22日。凡引自《时报》的语句,标点均系笔者自加。

{11}《时报》1913年3月23日。

{12}《时报》1913年3月25日。

{13}《时报》1913年4月22日。

{14}《时报》,1914年4月1日。

{15}《时报》,1914年4月4日。

{16}{17}《时报》,1914年4月2日。

{18}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4年版,101页。

{19}《时报》,1914年4月8日。

{20}《时报》,1914年4月9日。

{22}指的是当时梁士诒、袁乃宽等人把载有反对帝制言论的《时报》“易以拥戴字样,重制一版”,然后进呈袁世凯,“每日如是”。载于《中国报学史》,214页。

{23}《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37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时评袁世凯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党建时评
健康传播对青年健康观建构的现状与反思——以《健康时报》为例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