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民参与“设置议程”

2009-09-1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议程网民大众

孟 晗 马 龙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从1972年麦库姆和肖发表在《舆论季刊》上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开始,已经成为大众媒介效果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能够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在1978年传播学引入我国后,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网络传播条件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互联网在20世纪后期出现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发达,独具特色的网络传播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个人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动态的大众传播学,对经典传播理论的研究随之与网络产生联系,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大众传播理论是否仍然适用于网络时代,开始研究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经典大众传播理论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网络传播条件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揭示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独特特点,如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议题设置多元化、议题的设置权下放等。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博客、论坛的兴起和发展,网络传播已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方式融合交织在一起。

网民“设置议题”的能力和特点

网络媒体已经在实质上晋升为主流媒体,通过这一主流媒体,能够影响人们对社会大事重要程度判断的有哪些因素?在互联网这一社会舆论的发源地上,哪些因素能够对舆论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隐匿性特征,除了在现实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政府部门、大众媒介、公众人物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掌握话语权的“草根”阶层也有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正是由于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消息,一些平时不为人们注意的或者被某些部门打压下去的新闻信息就有可能通过网络发布出来,一旦这一信息引起许多网民的关注,在许多著名论坛或网站上被“置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如果传统大众媒体参与跟踪这一事件,随之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那么这一流程就可以看作网民设置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过程。

从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到2008年的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女童、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等事件,皆由网民发现并引发全国性的关注和热议,充分显示出网民所具备的为大众媒体和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具有强大“自媒体”功能的网民集传受双重身份于一身,原本的社会“草根”已经具备为大众媒介“设置议程”以至影响公众议程的能力。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通过网民的自觉筛选,有新闻价值的议题会影响到大众媒介的关注方向,有时能够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在Web2.0时代,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大众传媒不再是主导“媒介事件”的唯一途径,网民也开始参与“设置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网民并不是指单个的网民,是在某一具体议题的“设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网民的集合体;是在某个特定社会事件发生后,通过博客、论坛、BBS、SNS社区等网络平台涌现出来的、由诸多网民聚集而成的“形散神不散”的“声音”。

网民进行“设置议程”的优劣势分析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向人们展示了大众媒介对人们认识社会的影响,而网民所具备的“设置议程”的能力,使网民日益成为自觉、主动地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的一个独特群体。

从以上一些事例可以看出,在网络条件下网民所具备的“设置议程”的能力有助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阶层的意见表达,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提早暴露和解决。这一优势构成了对传统大众媒体“话语权”的挑战。在传统大众媒介的运作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信息流向是不均衡、不对等的,尽管受众对大众媒介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能动的,信息的“把关人”总是大众传媒,因此才会有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样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的受者完全可以具备传者的身份,是否拥有某个信息和信息的新闻价值是信息流向方向的决定因素。因此,将“话语权”平民化,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是网民能够“设置议程”的第一个优势。

另外,在对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中,“谁来设置媒介议程”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据《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指出,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来自以下五个方面:媒介工作者个人、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媒介组织方式、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和意识形态。在网络条件下,网民对议程的设置显然能够对大众媒介产生影响,有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进入媒介议程(如“天价烟”事件),继而进入公众领域,影响公众议程和社会舆论。因此,在网络条件下,网民成为影响媒介内容的新的因素,这对于大众媒介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网民“设置议程”的第二个优势。

然而,网民具备“设置议程”的功能这一现象也有其劣势,这与网民自身的构成和网络的特征息息相关。其一,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海量信息,网民数量巨大,这一方面造成信息来源广泛,但同时易造成网民注意力被分散。网络上林林总总的论坛、博客、BBS中的论题数不胜数,真正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能够形成强大信息流的案例易被埋没,会造成有价值议题的流失,并且网民对议程的形成具有不理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上特点使得网民“设置议程”的能力易被削弱。

因此,全面认识网民“设置议程”的优势和缺陷,有助于我们对重大事件网络传播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应用和引导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全面认识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优劣之处的前提下,积极地应用和引导有助于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发展和政府、大众媒介对网络舆情的进一步认识及引导。

其一,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分析是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条件下的新的认识角度。“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探讨大众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在网络在中国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现实状况下,网民参与“设置议程”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这一分析角度讲,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联系,有助于扩充“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范畴。

其二,公众在网络中通过“设置议程”影响媒介议程的设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这一现实状况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大众媒介更加有效、灵活地运用网络这个“新闻源”,扩充新闻来源。同时,广大网民作为新闻来源的可信度显然是不高的,大众媒介也不能一味地追逐网络信息,应有效鉴别,将真实性摆在第一位,注意履行社会责任。

其三,对政府舆论监管、正确应对网络民意和反腐工作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而我国党和政府显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民意。政府有效应对网络民意,或参与到影响网民“议程设置功能”的进程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无处不在”的网民的巨大“搜索”力量,并在此过程中继续完善反腐机制,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透明,网民通过参与“设置议程”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家大事,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沃纳·赛福临、小詹姆斯·坦卡德?眼美?演:《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议程网民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会面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