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技术革新与社会建构的关系

2009-09-18冉继军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媒介建构

冉继军

摘要: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又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关键词:传播技术革新社会建构互联网

引言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就是哲学家和传播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在这里首先要对所涉及的两个概念进行界定,从而为探讨其互动关系奠定基础。

技术是人所利用的从物质和组织意义上提高行动效率的整体手段。①技术史家认为,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浪潮,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传播技术也经历了相应的口语传播媒介、文字与印刷传播媒介和电子传播媒介三个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三级跳跃式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形态本身一旦进入社会化过程就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技术不仅仅代表了一定时期各类生产水平的总和,同时也成为社会制度本身的一个部分,这一观点为传播研究者研究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播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核心就是技术,因为新的技术形式几乎就界定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形式以及内容。汤普森看到的是“新的技术媒介(却)使得新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它改变或消解了旧的互动形式,为行为和互动创造了新的焦点和场所,因而也就重新建构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现存的社会关系,以及体制和机构”。③

我们在这里要提的问题是,在每个不同社会形态出现的技术形式有没有其自身的逻辑?技术的进化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背后起作用?换句话说,是技术单纯地影响着社会中的其他关系,还是两者之间本身就有一种互动关系存在?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利用一种技术发展史的视角,来正本清源,理清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

人类诞生之初,部落内的传播主要靠口头交流进行。传播的方式受到技术的巨大制约,没有文字作为传播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会维持在较小的规模。媒介技术的进化改变了传播形式,进而影响到社会各阶级及其权力关系。部落人学会识字后,他就从部落中解放出来,成为文明的个体,一个与其他文明具有相同的态度、习惯和权力的人。拼音字母意味着权力,字母文字代表着知识和复杂的技能,部落人在获得这些能力后,就不再臣服原有的传统和仪式,部落中的阶级关系就会随之发生改变,部落由此从内而外地瓦解。④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将权力定义为“知识造就的支配能力”⑤,在人类由部落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文字就成为知识的直接载体。文字这种技术形式类似于规范,规定了或者说选拔了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从而也间接地界定了社会的权力关系。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意味着口语以及以初级文字传播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了印刷传播模式,从小众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升级,15世纪中叶兴起的活字印刷术为书籍、杂志,特别是报纸的广泛印行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活字印刷,从而导致了西欧中世纪的最终消亡。

印刷术的最大功能在于使得以前转瞬即逝,且受到传播时空极大限制的口头交流得以稳定化,文明成果的保存得以批量化,这是对知识精英阶层的一种解构,知识从少数垄断者的手中开始向社会阶层的下游传播,对集权结构产生了一种消解。另外,传播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社会组织的融合程度。“传播技术可以四处传播信息,也使我们能够进行更广泛更迅捷的讨论。同时,这些机制很明显使得解释生活和对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判断的被组织起来的智能得到提高。”⑥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西欧的城镇出现了各类沙龙和小酒馆,从中孕育出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而这些中观领域的出现则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力量的多元化,促进了集权制的解体,高度等级化的人际关系慢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传播技术的进步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弱化了集权力量对人们时间和空间的管理能力,从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使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至少可以说,到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的整合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传播技术在其中充当的是社会的黏合剂,把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色进行了整合,至少在沟通上达到了比较平衡的状态。

如果仅从技术创造的新的传播形式来探讨技术对于社会构建的作用,技术仍然是和社会剥离的,它作为一种自变量,影响着社会交往的范围和形式,从而影响着社会中各种力量和角色的身份演变,并对社会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社会的扩张过程中,印刷术产生了第一种整齐划一的、可重复生产的商品。活字印刷是后来一切工业开发的原型和范例。印刷术导致可复制的文化生产模式,塑造出了西方社会的机械文化。在麦克卢汉看来,文化的大规模复制方式,使得这种文化的向外扩张成为可能,在他那里我们仍然看不到社会发展自有的逻辑对传播技术形式的限定作用。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共存

诚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新的媒介技术将改变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社会结构,人类从印刷媒介进入电子媒介阶段是以电子传播术的应用为前提的,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20世纪的广播和电视以及20世纪末的国际互联网,都使信息及时、全面的传播成为可能,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关系。

电子媒体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在新的媒介形式下得以重构。在电子世界里,传统的空间和时间观被完全废除。传统社会形态下等级制的印刷文化被扫到一边,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基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同时印刷文化中注重个人主义的特点也随着电子媒体建构大众共识的努力被消解。印刷媒体还未完全解构的那种等级制开始加速消亡,信息的无时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特点进一步打破了知识精英对印刷信息的垄断,处于社会阶梯下层的人开始有了借助知识沿着社会阶梯上升的可能。在传统的时空结构中,社会被分层,对于知识的不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当作为这种关系的依附体的传统时空结构消解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得到重构。身处此情此景,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根除了社会差异的大同世界——“地球村”。⑦

麦克卢汉没有注意到的是,在新的电子传媒来临之前,人和人本来就已经不平等了,这是无法通过一种技术媒介就能弥合的,也就是说,电子传媒没有把社会变成人人平等的“地球村”,而是贫富差距、阶级差距依旧存在的“全球都市”。

电子传媒时期的三级跳

电子传媒经历了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大众传播和大众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时候,传媒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威廉姆斯认为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社会整合与控制形式,其重要用途与社会、商业,有时甚至是政治上的操纵息息相关。⑧

自从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在全球开始普及以来,其互联互通的特性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显现。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下,社会被网络化。网络分散了主体,主体“被多重化和去中心化”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⑨。传统媒体下,媒介从业人员的传播主导作用在技术的冲击下被解构,因特网的网状结构使得网点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这种技术上的网络化对电子传媒还未完全消解的权力结构进行了冲击,人人都成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似乎传播的民主化在久违以后终于到来。但实际上,网络上用户的发布权只不过是一种操作权,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拥有的只不过是许多前所未有的选择与发表的虚拟自由。⑩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中的公民带来的是参与的自由,公民在传播中有了起点上的公平,然而我们仍然要看到这种虚拟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局限性。汪丁丁说:“互联网提供了实现更广泛的交往自由的技术手段,但是与‘知识的民主一样,从技术手段里面不会自动生长出现实的交往自由。”{11}一个时期的传播技术并不完全遵循进化论的模式,它需要和当时的社会情境匹配才能够最终为社会所采纳。

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个人对于网络信息控制的力量大大增加,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这样可以只接触他们所愿意接触的信息。在传统传播模式下,公民可以接触到自己不太愿意看到的或听到的信息,这样会让他们知道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一个异质的社会才能够很好地处理社会问题。{12}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化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重要议题琐碎化来消解公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从而降低其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因此,各种媒介对社会的建构源自其提供的对人获得和发布信息的各种能力,但是即便是因特网这种大大提高大众参与信息传播能力的媒介技术也难免有其自身的缺陷。它并不能必然地带来民主大同,社会力量以其自身逻辑反向建构着传播技术,两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影响着传播者和传播技术以及社会结构之间的最后形态。

结语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传播技术从口头到文字、印刷再到电子这一过程涉及各种复杂的因素互动,并非简单地由新代旧的技术进化论式线性扩张。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应用不仅取决于其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更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比如阶级力量的推动和具体的经济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也是与社会之间进行着互相的协调与建构。为了维持公共的社会生活,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起着形成社会现实、控制社会常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提供各种标准、模式和规范。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模式之间并非单向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两者更多的是相互构建、互为因果。当今的社会模式是通过各种媒介技术来实现的,同时它也借助媒体来完成对社会形象和社会记忆的控制。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在人们的知识方式和信息来源方面引起一场变革,这自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观念的调整。技术作为一种既具有硬件性质又具有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孕育社会又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并行前进,这种相互构建的过程在未来的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注释:

①陈卫星:《新媒体的传播学反思》,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947,2009-03-03。

②阿尔文·托夫勒著、黄明坚译:《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③Thompson.J,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227~228.

④⑦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⑤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⑥查尔斯·霍顿·库利?眼美?演著、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熏2000年版。

⑧Williams Raymond,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London:Wm Collins & Co.Ltd,1974,P22.

⑨⑩马克·波斯特?眼美?演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汪丁丁著:《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南宁: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2}桑斯坦?眼美?演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月版。

参考文献:

1.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媒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