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新闻理论的发展阶段

2009-09-18任亚娜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理论体系理论

任亚娜

摘要: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下,我国新闻理论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添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本文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背景下,以各阶段新闻理论的发展变化为主线,论述拥有百年历史的新闻理论,在各阶段中国新闻现实的情况下是如何不断创新和完善,完成符合当代中国社会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的历史性演变的。

关键词:新闻理论时代背景

我们所学的新闻理论,主要指新闻的性质、定义和社会功能,以及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等内容,还包括新闻舆论、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从业人员管理等。新闻理论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对新闻理论的内涵做出了全面而细致的描述,但多数研究基本囊括了当时新闻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多能”而没有“一专”;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多是关于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的思辨,这些研究基本上没有创新之处,定义多同意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的说法,真实性的研究也多遵守事实真实、概貌真实和与该类事件总体一致的原则。由此可见新闻理论的研究仍在路上。

当代中国,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转变,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在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新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和精神,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笔者以为,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以20世纪的两个时间点分为三个阶段,这两个点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1949年,下面将以各阶段的社会背景下新闻事业及新闻理论的发展主体分述这三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新闻思想和理论的萌芽时期

早在清代就有政府要闻的刊发,标志着新闻传播活动在中国产生,当时的传播对象局限在政府部门官员,传播形式仅限于纸张和口头传播,传播内容也单调乏味。传播对象的单一和形式的缺乏使当时的中国古代报业发展缓慢。

封建的闭关锁国被资本主义的侵略打破,但对于报业发展来讲却是件好事。外国传教士利用报纸进行的传教活动受到清政府的禁止,因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于马六甲,这份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报纸,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②,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新闻理论形成发展的基础。随后在沿海的澳门、广州、香港和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外国人创办的中国或外文报纸。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之一洪仁玕在编写的建国纲领中提到了一些新闻观点,主要阐述了新闻的政党性质、新闻的论自由途径、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和教育功能。这些为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条件。

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承认了新闻的党派性质,并将其称为政治斗争的武器,还提出了新闻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贡献最大的梁启超成为新闻理论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主要主张言论自由。袁世凯和北洋政府当政期间,报业的言论自由遭到禁锢,由此引发了报业性质的改变,经营体制改为发行和广告并举,突出了广告在报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出现影响了新闻理论的发展,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新闻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著名的改革是使用白话,不仅改善了人民的读报环境,也提高了采编的速度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步新闻著作问世,徐宝璜的《新闻学》一书主要从新闻学定义,到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③。

清末报业的发展,太平天国领袖对新闻的重视和维新运动中对新闻声音的利用,充分显示了在社会动荡中新闻理论体系已初见端倪,为其形成和发展做了实践和环境的准备。

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新闻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在列宁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创办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的政策,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为己任,使用白话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这个时期的新闻理论,以党性原则为中心,“党的报刊”是当时最常用的称呼,也成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年代也是新闻教育奠基的基础时刻,很多大学建立了新闻学系和开办新闻学课程。新闻教育在发展,新闻理论研究却比较缓慢。

由此新闻理论建设开始了战争阶段的进程。十年内战期间是新闻事业阵线分明、斗争激烈的历史时期。各自为战的新闻事业形成了不同风格,国民党的新闻理论内容增添了新闻检查制度,共产党在异常艰辛的环境中明确表达了“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有影响力的著作中,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成为经典,揭开了新闻史学研究的新篇章。

1925年到1931年,毛泽东先后写了多篇关系党的宣传方针、政策、任务、作用和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文章。其中表明了新闻的目的是革命,强调了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升了新闻宣传在红军工作中的地位。他还亲自编写宣传小册子并指导各地如何发挥小册子的作用,正是这种做法发扬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萌芽。

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新闻理论的党性原则,标志着我国新闻理论基本成形。此时的中国,充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的光辉,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的革命先驱,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极力发挥新闻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新闻理论的研究形成一定规模,促进新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成熟。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新闻理论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了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国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的态势,摒除了战时的新闻专政政策,但是建立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新闻机构,仍然是新闻事业建设的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理论整合了自身已有资源与外部获取资源后,开始充实新的内容,首先设立新闻事业管理机构新闻总署,新闻总署是新闻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它的设立结束了公营新闻事业的时代,标志着新闻事业的隶属单位的产生。其次进行了新闻法制建设,有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部门,紧接着就进行行业立法。战争年代,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宣传语言具有强制性和强烈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明确说明,要采用“号召、建议和商讨”的语言,这就对新闻采写工作者提出了基础性的要求。当然还颁布了很多类似的新闻法规。新成立的新闻总署还提出了贯彻实施此类法规的具体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管理,强调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强调受众意识,在批评性评论与自我批评中也收到良好效果;另外,积极吸收国外经验,尤其是从苏联这个当时社会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吸取了很多宝贵经验,这种查找自身问题,借鉴外来财富的方法,不但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为以后提供了一个发展道路上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办法。

持续的发展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凭借着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到1956年基本确立。体制中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有腐朽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面对问题,我党施行了新闻工作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改革由《人民日报》开始,涉及新华社和全国各地广播电台以及部分非党报。这次改革,否定了全盘否定和全盘接受的观念,发现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真理,同时也有部分单位和个人犯了右倾主义的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国迎来了一次暴风雨的洗礼——“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新闻传播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新闻事业发展跌入低谷。在我看来,新闻的改革是先文化而行的,新闻事业经过改革后改掉了“左”倾的毛病,但是有右倾的趋势,“文化大革命”随之而来,“左”倾主义泛滥的时候,有拨乱反正的大会,但是“左”倾根源并没有挖出。

在“文化大革命”的多次起伏中,新闻事业风雨飘摇,表明新闻事业与国家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与新闻事业同病相怜,因此,新闻理论体系的建设在这样一个时期,随着政治的摇摆而动摇。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闻理论的成熟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受影响最深的新闻事业也亟待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大量对于理论建设来讲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由此引发新闻界对新闻本位的研究,比如新闻定义、新闻真实等相关问题,经过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普遍认同1943年陆定一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当代社会亦得到广泛认同。另外还有新闻事业的性质等问题的研究,随着阶级斗争的消亡,新闻不再是阶级斗争工具,而是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了。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新闻事业在宣传我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也给新闻理论自身树立了一个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为提供优质的宣传平台,我国在新闻实践中,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新闻理论体系,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

这里着重谈一下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包括新闻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新闻队伍建设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坚持党性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萌芽、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时期的新闻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必将不断发展完善,为社会、国家和我们的党所用。

结语

从清末新闻纸的萌芽到太平天国把新闻内容写进建国纲领,再到维新运动中把新闻称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最后到新闻理论的一些内容的提出,足以发现新闻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萌芽状态。这一时期对新闻理论有突出贡献的有洪仁玕和闻一多,这两位对新闻理论的理解和阐释由于时光的流逝难免存在局限,但是岁月不能冲淡的是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意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战争阶段,也就是斗争武器政治宣传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新闻理论的党性逐渐凸显,为建立中国特色新闻理论提出了立论基础。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闪耀光芒、毛泽东新闻理论形成的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共同指导着中国革命,也指导着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建立。毛主席首先指出新闻事业的政党性质,是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其目的是革命、在看清事实形势的前提下,采用反攻的方式进行的宣传。在解放战争结束时,收编反动派的新闻机构后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明确指出新闻事业服务或者说发展的方向——“生产建设”。这一时期对新闻定义和新闻真实性进行总结和强调的陆定一在前面已论述过,不再赘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重视新闻工作,新闻的阶级性伴随着阶级产生和消亡,要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新性,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力度需加大,要关注新闻效果和新闻采写。至此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体系。

从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④新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始终体现唯物主义新闻观的主题思想,始终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新闻立论的党性原则,为建设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和发展我国新闻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释:

①中国知网:《陆定一对新闻理论的贡献》。

②④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第419页。

③九江新闻网,《纪念徐宝璜〈新闻学〉发表90周年座谈会》。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理论体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