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灾难性报道理念的演变

2009-09-18张秀英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区灾难

张秀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不仅是关乎民众生命与财产的巨大灾难事件,而且是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它不仅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危机管理能力,同时也挑战了媒体的报道速度与能力。这场大灾难的报道在报道理念上有所突破,既体现了“抗震救灾”的传统宣传理念,又强化了凸显事实的新闻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危机公关理念。

“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在兼顾宣传的基础上,既回归了灾难事实的新闻理念,又具备了塑造政府形象的公关理念,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整合传播理念。本次报道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灾难报道理念的发展。

快速、公开的灾害信息发布,凸显传播中的事实理念。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穴5月12日14:46?雪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突发事件紧急报道机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15:04,《中国之声》节目组收到中国地震局传真后立即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全国各地媒体立即奔赴灾区最前线,在第一时间作出最高级别的判断和最大规模的报道。

从5月13日始,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通报灾情的最新情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和人际传播等途径,这次灾难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

信息的公开还表现在允许境外媒体对灾难的现场采访上。据中新网报道,汶川地震已连续10天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华人最关切的议题,灾情信息大开放,全球媒体介入空前。当时已有165家媒体1700多名记者进入四川灾区,其中包括114家境外媒体的500余名记者。在中国历次的灾害事件中,这应该是中外记者进入灾区人数最多的一次,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彰显“以人为本”思想,展示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公关理念。《人民日报》5月13日在头版头条刊登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发出尽一切努力营救受灾群众的指示。各家媒体争先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不到两个小时登机飞往四川,地震当晚温总理到达重灾区都江堰,在广场上对遇难群众遗体深深地三鞠躬。各种传媒展示给国内外受众的是一位心系灾区、亲民爱民为民的总理形象。

5月18日新华网转发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发布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大规模自然灾害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从制度上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志哀。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体现,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切实体现,是平等、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的极大彰显。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敞开胸怀接受国际社会的多方援助上。中国外交部网站及时公布接受援助信息,日本、俄罗斯、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中新网和CCTV也及时向全国及全世界宣告国际援救信息。这种开放的心态、坦诚的胸怀,不但最大限度地使受灾群众得到救助,而且也重塑了中国政府和执政党的国际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中心议题的宣传理念。“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各媒体在迅速开往现场的同时也及时地推出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大型新闻策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抗震救灾典型人物和英雄事迹的采写与报道,形成抗震救灾英雄谱:有不畏艰险开山辟路、舍己救人的人民子弟兵,有舍身忘我的教师,有无惧无畏的小英雄们,还有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宣传理念贯穿整个灾难报道的始终。

有着善良互助伟大传统的中国普通老百姓被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24小时直播灾区人民受灾的悲惨状况所震惊,为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前进的景象而震撼,也为媒体第一时间报道的温总理带领一批中央干部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灾区的行动而感动。各媒体在地震爆发后第一时间发起了一场全国慈善救灾总动员。这一效果从根本上来说源于此次灾难性报道的整合式理念,在整合式理念支配下的报道激发出全国人民的人性之美和强大的凝聚力。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灾难性报道的历史,就会发现我国灾难性报道理念经历了回避、背离灾难本体到回归、正视灾难本体的演进过程。这漫长的历程中经历了由否定灾难的宣传理念、局域呈现的事实理念到宣传理念、事实理念、公关理念并举的整合期的漫长演变过程。

否定灾难的政治宣传理念控制时期。这一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宣传理念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种宣传理念架构下呈现的新闻内容自然是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救灾场面、救灾效果等画面,从而达到回避、封锁灾难本身,讴歌英雄人物和政府政绩的目的。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关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当时的媒体对这场被载入20世纪世界的灾难史册,被列为20世纪中国和世界灾难最大的地震,却采用了回避灾难的报道理念。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全文的重点是毛主席、党中央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等,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刻意回避“生命财产”一词,因为那时“生命”、“财产”都属“敏感词汇”。对于灾害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不仅讳莫如深,而且被视为“国家机密”。关于本次地震伤亡数字直到3年以后在新华社记者徐学江的多方努力下才得以“解密”。①1986年解放军报记者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问世之后,国内外才得以了解这场惨剧的真相。

宣传理念主导下的新闻理念突围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灾难性报道终于突破了否定灾难的政治宣传理念控制时期的报道模式,弹奏出新闻理念的变奏,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5·12”汶川大地震之前。

具有开创意义的是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率先冲破阻力,对渤海2号沉船事件的报道。1979年11月25日凌晨3时30分左右,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的拖航作业途中翻沉。船上74名职工除两人获救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00万元人民币。这一新中国成立30年以来石油系统最为重大的死亡事故,在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也是少见的。然而,事故发生后,该局不公布事故真正原因,却隆重召开遇难同志追悼大会,提出追认英雄烈士,并命名“渤海二号”钻井队为“英雄钻井队”。《工人日报》采写的《“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说明了什么》,尖锐地指出这次事故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领导长期不重视安全生产、不尊重科学、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然结果。

这个报道尽管被拖了整整8个月才在报上披露,但它终于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它突破了对重大灾难?穴包括责任事故?雪和重大决策性错误不公开报道的做法。国务院在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一切重大事故均应及时如实报道,不得隐瞒和歪曲。这为后来新闻传媒及时、如实报道重大事故扫清了障碍,也为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全面报道和《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在1998年关于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的第一时间报道提供了政策依据。2003年非典报道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灾难性报道新闻公开理念的进程。

李普曼认为,所有国家的报业都会自然地经过如下阶段:政府垄断阶段、政党控制阶段、由大众化报纸开创的独立报业阶段和新闻事业高度专业化阶段。②我国的报业?穴媒体?雪兼有这四阶段的特色。随着党和政府对媒体作用的认识的转变、受众需求的提高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中国的媒介生态环境将越来越有助于媒体的新闻专业化发展。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和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律上赋予了媒体报道权,也将会更好地满足民众对知情权的合理要求。

在2008年12月30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新办主任王晨强调:“在新的一年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方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及时、准确地介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我们欢迎更多的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报道,也愿意并将继续为中外媒体采访报道中国提供更好的服务。”③在政府新闻传播方面的开放姿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下,随着中国媒体的新闻专业化进程,灾难性报道理念将发展为弱化宣传理念、凸显事实理念、兼顾公关理念的综合状态。

注释:

①1979年11月,在大连召开了全国地震会商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新华社在会议报道中说:“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

②Michael Schudson:《探索新闻》,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押//www.scio.gov.cn,2008-12-3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区灾难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灾难不是“假想敌”
灾难性的威胁:抗生素耐药性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