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年,语文经典名篇内容价值的变异与突围

2009-09-18唐建新

师道 2009年7期
关键词:名篇语文课内容

唐建新

我国语文教育经过60年的历程,教材中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自然也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政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变异与突围,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还远没有成熟,基本上沿用过去的一些感性经验和照搬国外的现成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对于语文教育的内容,至今没有梳理出得到大家公认、形成共识的构成系统来,更不用说其间选择的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的考量。语文到底应该学什么教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稀里糊涂的事情。

孩子要成长,学校要开门上课,无论我们对语文学科的重大问题讨不讨论,也不管我们的认识清不清楚,都得拿出课本来进行语文教学,于是,60年来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其间的经典名篇的教学,就一直在缺乏充分的研究论证基础上,在不同时代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以及社会主流思想的牵引下,在不断的变异与突围中向我们走来。

回顾我国语文60年来的蹒跚路程,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的变异与突围,对以后的语文教育是有所裨益的。

195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在百业待兴的时代,首先是使用解放区的课本,尔后又是学习老大哥苏联,编写了一个短命的分科教材,再就是分科教材匆忙下马后采用大跃进方式,各省市赶出来一些自编教材。

建国初期的第一套语文课本是过渡性质的教材,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出版。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以老解放区的课本为蓝图进行修订补充而编成。它是在老解放区的教材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加以修订的,是当时服务革命战争、发展民众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套教材的各类文章是不分单元的,不过,作为全国通用过渡性质的教材,一直到汉语、文学分科教材全面推行以后,才逐步停止使用。

汉语、文学分编教材是第一部满怀理想的语文教材,也是一部将当时能够学到的最先进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入中国,试图改革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教材。1957年整风反右,被扣上厚古薄今、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帽子,分科教材在试用了一年半以后,于1958年被各省市的自编新教材代替。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报刊杂志上的“时文”集锦,它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而严重忽略语文训练及语文知识。

这一阶段的课文,为了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的需要,其内容多半是:庆祝新中国诞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服务;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反映中苏、中朝人民友谊,歌颂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的行径……一言以概之:重政治思想而轻语文教育。在经典名篇方面,则主要来自体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解放区的作品,诸如《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的节选,体现的是为政治、为革命服务,以及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自豪,即使选编了一些古代诗文作品,也是围绕着政治需要来取舍的,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解读。

1960年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课文,由于经历了1960年的灾害困难时期,饿死了太多的人,开始变得实际一些,国民经济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语文教育也开始有了一点回暖。教育部于1963年5月制订出《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选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学生精读(一部分要背诵),要加强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基本训练。基本训练要通过多读多写来完成。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这一阶段的课文选编,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在反帝反修的大前提下,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包括战争年代和解放以后建设时期的内容,体现的是战天斗地、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当时的教材,除了继续沿用五十年代的一些有很深时代印记的经典名篇外,又将反映革命战争的回忆录性质的《星火燎原》,以及反映“三面红旗”时代的歌谣《红旗飘飘》和反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作品,诸如《创业史》《三千里江山》等节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如《梁生宝买稻种》《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包身工》《龙须沟》《回延安》《向秀丽》《少年英雄刘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荔枝蜜》等;选古代诗文,则侧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挖掘,如《窦娥冤》《兵车行》《石壕吏》《卖炭翁》《愚公移山》等一类能够“用于”当时的改天换地战斗的文章。

文革期间

文革十年是中华民族惨遭浩劫的十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断裂之后,当代文化又遭强暴与摧毁的十年。学校先是停课闹革命,之后复课了,被要求继续闹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样的政治漩涡中,语文课就是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写大批判文章。文革后期,一些学校复课后,语文课的课文就是《毛泽东选集》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篇目,还有马恩列斯文章选、“两报一刊”社论、鲁迅作品选读等。当时要求全国学古典小说《水浒传》,也是为了在“评法批儒”的基础上,开展“读水浒、评宋江、批周公(周恩来)”运动。因此,当时的经典课文就是反映革命和斗争的内容,强化阶级仇恨、誓做革命英雄的内容。如《我要读书》《闪闪的红星》《战斗英雄董存瑞》《侦察英雄杨育才》《刘英俊》《方志敏烈士的故事》《英雄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儿童团长谢荣策》《地道战》《水上交通站》《仇恨的伤疤》《不忘阶级苦》《收租院》《一个西藏农奴的血泪家史》《革命青春红似火》,等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也是一个急切要求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的时代。

教育部在1978年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的第三部教学大纲,人教社根据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课本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在初中三个年级开始试用,1979年全套编齐。1981年教育部又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因此,这套教材后又经过1982年及1988年修订才改为正式课本,供五年制、六年制中学使用。

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也的确有所拨乱反正,将文革中“语文课无语文”的情况进行了纠正。除了前面提到的类型之外,此次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领域的名篇,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甲申三百年祭》《土地》《分马》《白杨礼赞》《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百合花》《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一些缅怀先辈艰苦奋斗的经典名篇被更加广泛地编入课本,中国古代名著经典名篇片段,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美猴王》《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失街亭》《灌园叟晚逢仙女》等也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大量涌进语文教科书。虽然,当时对这些经典名篇的解读还是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立场上,将其中丰富的内容往阶级斗争上引,但毕竟让学生对其有了正式的多样的接触。

现代文学中的一些名著选段也较多地被入选,如《多收了三五斗》《在烈日与暴雨下》《春蚕》等。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内容,包括及时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报告文学《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诗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当时归结为记叙文的《包身工》《琐忆》《风景谈》《天山景物记》等,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选入开禁的语文课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名篇选段,再次以“无产阶级文学或者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身份被入选,走进了语文教材,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警察与赞美诗》《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威尼斯商人》等,让全国的学生洞开了窗口,通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去认识万恶的资本主义。古代诗文的选编也放开了一些眼界,除1956年的文学课本外,开始大量选编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反抗压迫、揭竿起义、敢于造反的一些经典作品,如《诗经 硕鼠伐檀》《捕蛇者说》《五人墓碑记》《病梅馆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少年中国说》等,当然,也大胆选入了一些激励学习、讲求团结、体味生活哲理的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陈州粜米》《谏太宗十思疏》《师说》《劝学》《石钟山记》等。

这些经典名篇进入语文课本,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吸纳的空间,也与当时全国万马奔腾的经济建设形式相吻合。尽管当时的教学对其中绝大多数经典名篇的解读还是采用“兴无灭资”的意识观念,沿用的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论,但毕竟,广大师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这些作品本身了,可以个性化地去阅读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和理性光芒的作品了。

19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材,是以1992年的全国第七次课程改革,即普及义务教育为标志所进行的教材改革的产物,是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国教材的“皇家”出版社的第八套教材了。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激情澎湃之后,许多人发现,编者的一厢情愿与学生难以消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数理化教材本想大干快上,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结果却事与愿违。当时,全国都不同程度地强烈要求降低要求、减轻负担,于是先将80年代初的数理化教材改编为《甲种本》《乙种本》,之后又进一步降降降减减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材也概莫能外:不管多读多写的传统,减少篇目,且规定出了基本篇目110篇,到1991年,还进一步减少为100篇。

这一时期的九年义务教材的最大特点有三:强调联系生活,培养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培养层级化,全套教材以培养能力为训练主线;增加阅读量,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直至世纪末,我国语文教材改革在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力图寻找一条适合国情、合乎语文规律、合乎培养人才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路子。

但是,这一时期的教材总体上仍然缺少理论上新的思考与突破,只是沿着所谓科学化的道路继续在教材编写的技术上殚精竭虑,进行单元组织的导语以及练习与思考方面的探究。由于篇幅的缩减,经典名篇的调整涉及到的面并不太大。只是将有关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时代的作品进行了一些删削,同时鲁迅的作品减少了一些,尤其是对领袖人物的文章及作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高中教材编写出了供“两省一市”使用的实验教科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语文教材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意识,一些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开始被选入教科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门槛》等,不仅选入现实主义的作品,还入选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黑色幽默的作品,《等待戈多》《墙上的斑点》《第二十二条军规》《变形记》《丧钟为谁而鸣》《一滴水,一滴泪》《推销员之死》等第一次进入我国中学生的视野。本国一些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品,如《陈奂生上城》也开始进入语文课本。古典文学作品中过去被指责为“带有文人雅趣的唯心的”一些作品,也随着思想的解放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如《兰亭集序》《五柳先生传》《逍遥游》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过去遭斥的“为了爱情或其他与革命不相符合”的作品,也开始节选入教材,如《长亭送别》《祭十二郎文》《将进酒》《项脊轩志》等,对《红楼梦》等古典名著,还集中选编了《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等篇目,大大开辟了新的课文来源并强化了传统经典文学名著的学习范围。

21世纪

本世纪初叶,经过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的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语文教材自然进入到一个新的探索时期与创新阶段。随着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两个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材在义务教育八套半教材编写改革沉寂了几年之后,再一次掀起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行政大浪。

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开始就有颇具影响力的四套,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出版高中课标教材的,则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等五家。这些教材是我国语文教育近百年改革探索的结晶。

初中的四套教材,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编写得尽量靠近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实际,人教版的课本除了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外,还增添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对于经典名篇的选用,则按照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要求,基本上删除完了纯政治说教的政论文以及领袖讲话之类的文章,吸纳了一些海外的以及港澳台优秀作家的作品,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琦君的《春酒》,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增加了过去所谓“社会底层的,容易与阴暗面挂钩的,表现小人物生活”的文章,如《信客》《台阶》《老王》等。因为政治等原因过去不考虑的作者胡适的作品《我的母亲》,及戴望舒的《我用我残损的手掌》等,也进入了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一批外国的文学作品,甚至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也都进入了语文课本,大大扩宽了初中学生学习经典名篇的视野。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1—5(仍然以所占份额最大的人教社版为例),充分体现了21世纪我国语文教育的最新思考与研究成果,在创新观念的强力牵引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一册都涉及到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块。教材里的经典名篇在全国高中语文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精选,较好地传承与吸纳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世界优秀文化精华,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高中课程改革之后选修课时间增长,因此,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里就出现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 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就按照“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治平”“家国天下”“天理人欲”“科学之光”“经世致用”等,节选编进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经典名篇。《中国小说欣赏》则按照“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情寄乡土”“人在都市”等内容,将我国古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以及现代当代的《家》《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子夜》《骆驼祥子》《红高粱》等经典名著编入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也按照较新的文学视角的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方面,选编进了诸如《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莎》《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等16篇近现当代世界优秀的短篇经典名作。

60年的总而言之

纵观60年来语文课本篇目中经典名篇的选入与调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语文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轨迹。这种变化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领域的变化

从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可以看出,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只得先使用解放区的教材,尔后按苏联老大哥的思路来编写教材(虽然只有非常短暂的一年半),再后来又“找回”解放区的教材编写思路。因此,课文自然就是以“巩固政权、镇压反革命,为了工农大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于是乎,革命成为主流,斗争成为关键。

到了六七十年代,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了“阶级斗争及改天换地与自然奋斗”的内容领域,添加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内容、语句的,体现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建设祖国豪情的课文。

新时期的课文中,随着思想解放,也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古代诗文不断增加,我国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名著以及世界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名著进入课本的数量不断增多。包括在初中阶段增加了“敬重生命”单元、“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单元、“古代山水田园”单元、“文人雅士的情趣”单元,以及高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经典名篇领域得以在教材中拓展,无疑打开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广阔视野,为学生传统文化及现代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厚实的语文基础。

二、作品篇目的调整

建国初期的篇目,基本上是为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服务的,到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之后,语文课本的经典名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很多表现单一的阶级仇恨的内容和一些具体战争的内容作了删减,开始增加了一定量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的内容。不少反映土地改革等的篇目不再出现在课本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英雄人物的文章,就连古代诗文中也出现了反映勤奋学习者的《王冕》等篇目。

改革开放以后,课文篇目又继续进行调整:进一步减少了鲁迅的作品,对领袖的讲话以及诸如《崇高的理想》等有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文章进行了撤换,增加了纯技术知识性的文章,如《义理考据辞章》《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等,其他一些古代宝贵文化传统的精华内容也开始进入课本,如《谏太宗十思疏》《教战守策》《察变》等篇目。

三、作品价值的解读

即使是同一篇经典名篇,由于时代的差异,对其内容的解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对《红楼梦》的定位是:一部阶级斗争的血泪史;对《西游记》则是: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颠扑不灭的真理。尤其是对古代经典名篇,往往要求在学习中加上一分为二的分析、对封建糟粕的批判、对作者阶级局限性的批判。当然,也包括对鲁迅的无限拔高等。

钱理群先生在《名作重读 代序》里说:“(语文教材)有许多提示、分析都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根本不符合作品的描写实际,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外加的标签。这些观点在学术界早已受到了质疑,而语文教学界仍然当作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同样显示了一种可悲的隔膜。”

今天对教材里经典名篇的阅读虽然离作品的本真意义还有一段距离,教材编写以及教参编写还存在着一些陈腐观念,但是,舆论的大环境已经不再强化过去时代的政治说教的内容了,我们对入选教材的经典名篇已经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提倡按照人类主流文化及普世价值”来进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解读了。

四、时代背景中的突围

值得肯定的是,这60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人士在政治高压的年代里,在要求把语文课变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培养无产阶级专政的接班人的时代背景下,都在不断地进行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性的突围;都在试图摆脱铁壁政治的禁锢;都在通过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都在通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在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在通过进行课本中经典名篇的“植入”工作,在不同的时期进行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应有思考与行动。

由于这些语文教育界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的坚持甚至斗争,才有了一些传统名篇的绵延不断,才有了虽然可怜却颇可贵的经典名篇在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与传承,也才有了今天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即“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五、发展的期待

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既是时代教育的产物,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以说历经60年的变迁,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处在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严重匮乏,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远未到位,由于人文环境的惯性运行,至今语文教育界的思考还是仅仅停留在工具性上的多,而对于人文或者文学的内容还缺乏有力的猜想与论证,其文学或人文教育的内容领域,仍然是一笔很混沌和糊涂的账,还继续处在见仁见智的阶段,还继续处在可有可无的阶段,还继续处在我行我素的阶段。

我们期待着我国语文教育的人文或文学教育的内容仍然像语文知识教育内容那样,有一个相对明确最低量的分类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每一个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学生,在人文或文学方面能够理性而有效地理解一些基本经典名篇的内容范畴以及基本的价值取向。

经典名篇是历经时间空间淘洗的语文教育精品,应该有相当的基础性与发展性,有很强的陶冶情操、熏陶美感、砥砺思想、提升品格的积极作用。但愿我国语文教育中的经典名篇和鲜活时文一起,为学生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其成长为我国乃至世界一流公民作出相伴终身的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名篇语文课内容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课文
“囫囵吞枣”讲名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