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活捉张辉瓒》二论

2009-09-18周平远

创作评谭 2009年4期
关键词:抒情性全剧伢子

杨 萌 徐 春 周平远

天兵怒气冲霄汉杨萌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并播出的广播剧《活捉张辉瓒》,将我们带到了远去的年代——七十多年前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再次感受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活捉时任国民党第九路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剿匪”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的辉煌战果的战斗故事。

一、选择真实事件演绎革命历史

《活捉张辉瓒》全剧对敌我双方和战势作了具体的描述。众人皆知苏区时代的革命斗争十分艰苦,缺医少药就连日常生活的盐都短缺,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还有穿草鞋盖稻草、举大刀扛梭标,这样的状况其战斗力实在无法想象。然而,这个剧告诉我们游击战、运动战打得十分精彩,斗智斗勇红军胜得辉煌!该剧以真实事件演绎革命历史,给当代人展示了苏区革命斗争的风采。

选择真实事件为题材是现代文艺的主流。我们从《百色起义》《井冈山》《长征》《南京!南京!》《开国大典》等影视剧中可以看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典型性就在于它是历史发展的印记。该剧选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这一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创作,其意义在于这一真实事件告示人们: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斗争的智慧,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哪怕暂时的敌强我弱,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就是铁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西的创作者用广播剧《活捉张辉瓒》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值得称道。

二、选择独特视角诠释革命战争

全剧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开场——毛泽东教红军战士识字。紧接着又在“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毛泽东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敌我双方。从毛泽东教战士识字到歼敌誓师大会上令人信服地分析战情,作者选择了不同与横刀立枪的训练场面进行大战前的准备,以“文”备“武”首先解决战士对敌情的认识,这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创作。这一开场,引导听众去感受“胸中自有百万兵”的毛泽东、朱德,在面临国民党十万大军“围剿”的严峻困境时,首先解决的不是兵力问题,而是战士们的思想问题,使广大红军战士知道是为什么而战。

剧中16岁的红军小战士春伢子是毛泽东的勤务员,积极要求参加这场战斗,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这个人物连接了多种关系:一是连接了时空关系。该剧采用春伢子的旁白贯穿全剧的方式,丰富剧情,转换内容,使全剧的情节过渡自然;二是连接领导层与战士之间的关系;三是连接士兵素质与战斗的关系。在剧中,春伢子打扫战场,看到大衣上“张”、“辉”这两个字,通过仔细搜寻终于发现了躲藏在山洞里的张辉瓒。这个情节很生动,可圈可点,首先,它与开场红军战士们的念对联识字相照应,使“战士识字”成为伏笔,为最后捉住张辉瓒做了铺垫。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使我们相信春伢子的真实性,活捉张辉瓒的生动细节也应是历史史实。

三、选择红色文化彰显江西特色

江西被称之为红土地,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广播剧《活捉张辉瓒》运用现代传媒彰显江西红色文化特色作了实践,通过它再现这段革命斗争历史,回味曾在红土地上辉煌的“雾满龙冈千嶂暗”的反“围剿”之战,形象地表现创建共和国的先驱者们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充满必胜的信念,表现为美好理想英勇奋斗的普通战士,不仅必要,而且对鼓舞后人建设好国家具有积极的意义。

值此,补充一点想法。由于历史年代的更替,人们对国民党将领张辉瓒的身世背景知之甚少,如果该剧能拓展一些,将其曾在德国军校留学的阅历背景和曾有过的“战功”巧妙地穿插其中则更有意味,更能以敌人的强大反衬出“天兵”红军的神奇。

红色经典裹挟的清新之风徐春周平远

《活捉张辉瓒》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的真实故事为情节主线,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和朱德领导下的苏区红军的大智大勇与英雄气概。作为一部广播剧,该剧的独特魅力表现为在红色经典特有的宏大与厚重之中,裹挟着一股浓郁的清新之风,从而营构出一种醇厚而清丽的艺术氛围,使我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享受。

《活捉张辉瓒》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首先得益于其别具匠心的叙事视角。该剧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弥漫硝烟和殊死搏杀,而是抓住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戏剧性、抒情性的生活细节,以一个初历战争第一次上战场的少年红军的所见所闻、亲历亲为为线索加以勾连与缝合,使全剧具有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单纯性、趣味性与抒情性。

红军少年春伢子是毛泽东的勤务员,也是全剧穿针引线的人物。正是通过春伢子的清纯目光和独特感受,一个个蒙太奇式的战争场景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初上战场的感受是独特的、新奇的、鲜明的。跟随着春芽子的脚步和目光,我们不但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而且也目睹了一个小红军战士的成长。《活捉张辉瓒》表现的既是战争的过程,更是成长的过程。正是春伢子这种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体性、亲历性与心理性特点,给全剧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与氛围。“这一天,大雾把群山变得影影绰绰,风吹着树枝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小鸟凄凉地叫着,给空旷幽静的山谷平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怖。”“夜晚来临了,半轮月儿挂在天空,在大山深处,一家给人们歇脚的中伙店里却透出了明亮、温暖的灯光。”通过春伢子的旁白,这种极具抒情意味的话语和冷暖色调的转换,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而且也使我们触摸到了这位红军少年跳动的脉搏。

如果说春伢子的独特视角较好地预设了全剧的抒情性特点,那么,全剧结尾处的毛泽东的《渔家傲》,则更是将这种抒情性推向了极致表现得酣畅淋漓。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自许为“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在“活捉张辉瓒”之后即兴写下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既是对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诗性总结,更是对以抒情性为基本色调的这部广播连续剧的诗情概括与诗意总结。

如果说《活捉张辉瓒》这部红色经典广播剧的清新之风,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全剧的儿童视角及其抒情性表达方式,那么,该剧贯穿始终的戏谑手法,则无疑进一步丰富了全剧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与趣味性。

由于国民党军“围剿”重兵压境,龙冈一战敌我兵力悬殊,因此张辉瓒不可一世口出狂言:“红军已成瓮中之鳖,我们只要伸手去捉就行了!”甚至叫嚣“烧好开水,烫死猪毛”!殊不知朱、毛红军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早已布好了“五瓣莲花阵”,正张大了口袋请君入瓮。结果是:“‘朱没被杀掉,‘毛也没被剃掉”,反而被朱、毛“撒网围獐”、“瓮中捉鳖”。如此截然不同的鲜明对照,极具戏剧性与反讽意味。就这样,该剧以“活捉”为焦点,通过对照与幽默调侃等手法,将朱、毛的睿智神勇和张辉瓒的狂妄愚蠢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从而在具有抒情性的宏大叙事中,更增添了几分谐谑与快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猜你喜欢

抒情性全剧伢子
探讨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
毛委员带走了他俩的心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棉的骨头
月亮鸡蛋
看见校园霸凌
红裙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