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教育合力 优化育人环境
2009-09-18
[摘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获得健康的发展,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应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至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祖国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民族的振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情感的特殊个别化的生活。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孩子从母体呱呱落地降临人世,就开始接受家庭的“人之初”的教育。即使是在孩子进入学校逐步接受制度化的教育以后,每天仍然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因此,父母是子女天然的、无法选择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生活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独特和重要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同时,由于家庭生活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
要使孩子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家长教育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如严爱结合,刚柔相济,情理结合,寓理于情。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也重视孩子品德培养,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减轻孩子承受期望的重压,告诉孩子生活中充满光明也提醒孩子生活中不乏灰暗,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也给孩子应遵循的规则,给孩子舒适的生活条件也给孩子挫折的压力,等等。著名作家老舍在纪念他母亲的时候,深情地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最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显然,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生命”影响是极其深远的。[1]一个人的成功,至少说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至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校生活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1.学校是培育丰富的人性的场所。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现代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做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2]学校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尽管有多种原因,但是从学校层面看,则是因为学校生活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方面。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标志着学校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培育丰富的人性。为此,学校要尽快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努力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2.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一种创新的知识。无论国家或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并不断地把这些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产品,才能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列。在创新能力方面,我国的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学生创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资助和自由,容忍学生可能出现的失败乃至错误。离开学生自主、自由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明确提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21世纪还要消除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永恒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通过教育“促进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通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3]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换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面对这一全新的任务,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在人类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研究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愿望,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等。学校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一方面对人类自身命运负责、对环境负责,另一方面对祖国兴衰存亡的强烈关注,爱国主义思想的高扬。
总之,学校教育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三、社会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校园周边环境对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社会生活尽管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社会活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及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使相对应的学校生活显得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其结果往往使学生感受到校外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
社会生活总是鱼龙混杂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吸收的和有益的”[4]。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正常现象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影响之大,有时以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显得苍白无力。
英国利兹大学的传播学者布朗(J.R.Brown)等人把电视及其它大众传媒看作是使儿童社会化的一种独立因素,一种同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因素。[5]就此来看,散布于学校附近的各种游戏机房、网站网吧,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哈佛大学著名的精神专家波圣(A.Bosen)博士指出,没有头脑,但在智力上却是无争议的电脑游戏,“正在教唆孩子,暴力是某种可能接受的方式,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合理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出呼吁:“别让因特网伤了儿童。”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应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民的整体素质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不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有些从业人员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等,而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中的富有可塑形的学生不可能不受到消极影响。据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我们在感叹不良少年的言行时,应该反思自己给这些孩子提供了怎样的适宜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法》第六章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烈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创设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氛围和环境,我们应该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大力净化社会环境,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利用各种形式,就公共观念、纪律习惯、法制意识、奉献精神和对危害社会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着力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并不断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明确职业道德理念、职业道德精神、各个行业各种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和要求。[6]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7,232.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
[4][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76.
[5]严先元.大众传播与学校教育——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20.
[6]郑晓江等.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