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叙文熠熠生辉
2009-09-18付本发左义嵘
付本发 左义嵘
记叙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文体之一,但如何将其写得生动却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作时出现的常见病例是:记人干瘦,叙事干瘪、绘景干涩。对此,学生迷茫,教师苦恼,怎样才能将记叙文写得鲜活水灵、人见人爱?高明的医师药到病除。一般的大夫三帖探路。笔者试开五帖,仅供各位参考。
一、发散思维,天涯处处有芳草
平素,常听到一些学生嘀咕,谁不想写得具体生动,可一下子哪来那么顺手的词汇、那么鲜活的材料?这种认识其实是片面的。作为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读了不少书,阅历也有了十几年,还是积累了不少材料和词语的。只是由于那种特殊(一般是考场上)的气氛,紧张急切的心情往往一下子凝滞了思想,上不了笔端。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启你大脑的门扉,让思维辐射向四面八方。面对一个事物、一道文题,我们不直接从事物的本身引发联想,而找到与此事物相关的事,这许多相关的事组成一个外围圈,它们都以原事物为圆心。写作文时可以从外围圈任找一点展开联想,写出有新意的记叙文。
例如写人,不妨想一想与他相关的背景、环境,想一想他的言行举止,想一想最能表现他的事件;写事呢,联系到事件中的人物、发生的地点,与之相关的事物、气氛;写物,可以考虑它的形状、长度、颜色,质量……然后再由此生发开去,定有奇妙瑰丽的世界呈现于眼前。
二、重点突破,日光穿行翠玲珑
记叙文不具体、不感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抓住重点,在该细处不细。这就是平时老师常批的“详略不当”中的“详”没到位。
那么,什么是“重点”之处,又该怎样地“详”下去呢?笔者认为,所谓的重点,就是最能显现事物的内蕴,人物丰满的形象,展现文章主旨的地方。换个说法,就是书法家写字时的揉笔处,摄影师驻足观察拍摄的支点,一般来说,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好重点段落。如同人的一生“总只有那几步最紧要之处”,一篇文章也只那么一两处重要的段落。对此,就要集中笔墨,花大力气。如1996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就要在“更”字上下功夫,进而将它写深写透。
2.巧用细节点透。细节是构成场面的基本单位,是刻画形象的因素。虽说细节只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但越是细微处,越能见你的文字功夫,越是细节形象生动,越能使整篇文章增辉添色。如《挥手之间》“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这一细节的描写,就点染出毛主席为了国家民族的和平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义大勇。
3.描画人物叫“眼睛”。鲁迅先生说过,画人物“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推而广之,在记叙文中要记人、叙事、绘景,写物,就要凸现描写对象的富有代表的特征来达到绘其形,摹其声、描其色,传其神的目的。
三、语言得体,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语言有明显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别、美丑之辨,精粗之异。而语言的雅、文、精往往是成熟敏锐的思想的闪光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的流露。语言是内容的外壳。再好的内容也只有配以得体的语言才有如红花秀出万绿丛中。就语言本身而言,朴实的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华丽者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雍容美,口语有通俗美,文言有庄重美——可谓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而所谓得体,是要因文、因人、因事而异——就叙述语言来说,必须切时切地切人切景,做到以准确的语言来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以简练的语言来表现对象的丰富内涵,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再现人物形神,以通俗的语言传达难以言说的思想感情。人物语言则要做到言如其人:豪放者铜琵琶唱“大江东去”,缠绵者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文士倜傥风流口吐莲花,农民拔起萝卜带出泥……总之,语言的得体不是“庾信愁多,江淹恨极”(周帮彦《宴请都》)的贴标签,而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自然融合,是与内容的琴瑟和谐,进而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
四、手法多样,八方风雨会中州
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记叙文的打扮就是要善于调动各种手段来使之润泽、灵光。具体而言就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法、多侧面、多角度地烘云托月。如这篇作文《老外》中的片断:
第一节外语课,大家都猜新老师一定是一个年纪大、有经验方法、有耐心的。谁知铃声一起,奔进来一个头发活泼翘起的小大哥。(评貌异)大家疑惑的眼光随着他的身影在教室里兜了一圈又回到讲台,唰,五十多双眼睛聚焦,他一手叉进裤袋,一手夹着一个粉笔头。沉思状的低头。片刻后潇洒的一摆头(评:行异):“My name is 汪云翔,你们就叫我汪Sir吧……”随后的一大串纯种外国语(评:言异),把我们的口形调成了“O”形(评:学生也异)——老天,那姿势,那摇摆,那语调,不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外”吗?
本片断的惟妙惟肖就在于多方调动的多种手段:视觉、听觉、感觉。动作、语言、形态。叙述、描写、议论、比喻、设问、排比,正面着墨,侧面烘托,从而将第一节外语课的第一个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外语老师的形象塑造得特别可人。
五、以情动人,奔腾万流皆归宗
读优秀作品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们称赞这样的作品有真情实感,能以情动人。好的记叙文不但要内容充实、描写具体、构思严谨,语言流畅,还要感染、激励读者。文章有真情,才能扣开读者的心扉,使读者跟着作者去爱,跟着作者去恨,跟着作者去褒贬事物。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会被文章描写的真挚感人的父爱所震撼;读了鲁迅先生的《社戏》,会情不自禁地被“偷豆”的情节所吸引,由衷地赞美贫下中农子弟的优秀品质;读了《孔乙己》,就会和作者一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认为志愿军战士的确是最可爱的人,从而去爱他们的思想,爱他们的性格,赞美他们的行为。由此看来,使自己的文章做到以情动人,的确是写文章的较高层次。
既然以情动人才能收到感染读者的效果,才算是优秀作文,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层次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作者自己“有情”。人“无情,文章自然也就“无情”。许多著名作家都强调要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感情。刘自羽曾说:“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可见作者的感情对于文章是何等重要!所以要想写文章时有感情,就必须去亲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舍此没有别的办法。
首先是参与。凡亲身参与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自然感受深一些,这是显而易见的。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还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缺乏正确的思想观点就很难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其结果可能是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事情,对值得赞颂的事情视而不见,而对应该批评的现象却又熟视无睹。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还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感情。另外,要深入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不断培养提高,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读书。读加强思想修养的书籍,能使我们有正确的观点。
我们明白了怎样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之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呢?当然不是。即使你对生活体验感受得很深刻,但是要写出好的文章,还必须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满腔激情,却无从表达,还是于事无补;要写出真情实感,重要的是学会在文章中如何抒情。
总括起来说:“以情动人”的文章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文章。要使文章以情动人,作者必须“有情”。作者的“情”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当然,文章表情达意还要借助写作技巧。但在这几个方面中,最关键的还是作者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