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的道德功能

2009-09-18刘晓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体育

刘晓红

[摘 要]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自身优势,能够发挥重要德育功能。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体育教学要根据多维发展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更要关注其在养成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作用,发挥德育功能。为更好发挥体育教学在道德发展中的价值,需要注意教学设计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道德影响

体质与心灵健康发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体育课程和教学则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新课程改革倡导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三维目标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尤其是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本文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探究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体育发挥德育功能的策略性思考。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1.身体的发育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成长经验。关注自身的身体发展与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有很好的帮助。对于人的道德发展来说,身体经验是最直接的和必要的。它能够带来对于自身的反省,也容易迁移到对于别人身体经验的体会,易于做到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这样就会通过迁移,建立帮助或协助别人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活动是需要身体作为基础的,健康的身体才是人们获得自信和良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也是人们能够顺畅与别人进行沟通的重要基础。

2.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学校进行的体育活动有很强的群体性,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则进行团体性活动。即使在平时教学过程需要单独进行的活动,也离不开老师和群体的观察、规约。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形成对于社会规则的理解,促进每个学生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实现对于现有生活环境的认同。所以,体育活动通过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认知来帮助形成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育活动中的交往经验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体验与整合的基础。例如,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需要有对于别人的系统观察和关系分析,体育则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与同伴的身体接触或交流是观察、分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直接经验。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描述,体育活动中的经验为学生的社会想象提供了基础。

综上可知,体育是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也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虽然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与协调,没有一个所谓真正的道德教育的课程能够完成这项宽泛的任务,但是体育教学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是其他学科教学很难完成或代替的。

二、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表现

1.价值观的引导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包含有一系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就日常的教学活动而言,体育教师可以在各种场合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对于自身的价值。首先是对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让学生们知道现在进行的各种体育锻炼和比赛活动,目的不只是取得好成绩、通过考试,而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对于现在的顺利学习,并且帮助自己在伙伴中和班级里树立个人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渐领会健康的身体对于个人及家人幸福,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等的重要作用。再就是通过观看和讲解各种体育比赛,让同学们了解到体育活动所蕴含的奋力拼搏精神、团队配合意识,乃至于健康和运动对于社会、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2.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则,对学生来说是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从的过程。每个动作都有要领,每项比赛都有规则,要想参加比赛,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就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员的判决。经常参加“有规则次序”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克服自由主义的毛病,加强组织纪律性,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活动中,还能使广大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集体项目上,为了达到全队的胜利,人人都要为队友创造进攻机会或者弥补防守漏洞。如果队员各行其事,只想展示自己,就会乱了阵脚,惨遭失败。

3.良好的意志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体育的竞争性决定了它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如体育比赛,体现竞技性,而竞争就是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实力,它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通过体育运动与消除疲劳减缓应激,与增进心理健康相关联,能使人减轻焦虑状态,缓急抑郁获得运动愉快感,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与疲劳。

4.性情与身心的陶冶。体育运动本身有着极高的观赏性。优美的技术动作,健美的体格向人们展示着美,使人享受到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精湛的技术、优美的形象、娴熟的技艺,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奔跑、跳跃、冲刺、滑行、旋转、翻腾能引起运动感、肌肉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从而产生对力量的震撼、对速度的惊奇、对勇敢的赞叹,都会引导我们走进精神世界的美。学生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同时通过努力和拼搏,完成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和比赛,他们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三、深化体育教学德育功能的策略

1.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从学校教育来讲,只要是与学生的身体发育、成长与运用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体育教学的契机。善于发现这些活动的体育特性,以及它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要求渗透在每一个活动的细节之中。在试点过程中,我们选定早操作为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把升旗唱国歌、整队、进退场、做操评质量组成早操系列。这一系列活动,融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健身教育于一体,转变了为操而操的观念,从而使广播操的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对良好的校风、校纪、校貌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2.善于把握进行道德训练和提升的时机。从体育活动过渡到学生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分开的活动过程,而是看教师是否善于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活动意义进行精神提升的时机。体育项目繁多,德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最佳的渗透时机,是渗透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游戏竞赛活动大多以群体的方式进行,加上激烈的竞争氛围,是渗透集体主义思想的最佳时机;器械练习中的保护和帮助,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渗透助人为乐精神的理想时机;耐力与素质练习时,要求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是渗透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机;体育课的队列练习与常规教育,毋庸置疑有利于渗透组织纪律性……把握时机,可使德育渗透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要使德育渗透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教育情境。如我们在快速跑教学中,假设了播种、耕耘、收获、造房、绿化等系列接力游戏,改变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这种由多种情境性游戏组编成的练习,既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又使学生从个体活动到群体活动的演变过程中,心情愉快且自然地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劳动观念的培养。练习中,学生的显性行为经正确疏导,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的潜在意识与能力也转化为显性的行为。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疏导。这种由显性行为内化、升华为潜在观念。潜在意识、能力转化为显性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即是德育渗透的过程。

4.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的训练手段更是灵活多样。但是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做出多种活动方案,以便相机使用,同时要使这些手段在实践中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体育就是通过体育身心练习,把学生培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望的人。这一目标是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步达到,所以,正确的导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导、循循善诱,能使渗透工作更加完善。体育教学中同一练习内容,由于教师的目标导向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在体操支撑跳跃实验教学中,采用两种不同的目标导向,其结果就不一样。第一种目标导向,要求在练习结束时,各组推出3名代表进行示范表演。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个体能动度加强,组内两极分化加大。第二种目标导向,要求练习结束时,比各组动作完成率的高低。练习时,组内交往频度增多,合作互助增强,组内群体凝聚力提高,助人为乐精神得到了培养。

(2)可组合性原则。通过方法的变化与组合起到训练的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组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以教学班、组为单位的法定组合;有情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趣缘组合;有技术相仿的学生集合成的学缘组合,还有偶合组合……同一练习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合理的组合,能启迪学生认识一个良好集体的组成,需要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角色集合,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可变通性原则。但体育活动大多在动态下进行,情况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情况。如在一次做抢点游戏时,2名学生为抢同一个点,互不相让,这是始料未及的。执教老师随机应变,要求游戏中既比风格又比快,看能否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由于疏导及时,僵局倾刻化解。这实际上是随机渗透了利他精神。可见,只有善于将有意渗透和随机渗透恰当调适,才能交相辉映,使渗透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4)激励性原则。体育教学的价值不只是通过身体锻炼能够健康的目标,还要让技能得到熟练和扩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锻炼方式要具有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力作用,能够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两个班女生800米跑进行对比测试。一个班采用随机测试法,另一个班加激励因素(群体激励与自我激励)。测试结果表明,加激励因素的班,优良率高达73%,无不及格。随机测试的班,优良率只有15%,另有30%的人未跑完全程。从中可以看出,激励手段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只有巧妙地使自我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才能提高德育渗透活动的效益。

5.教学中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要系统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注意实现同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与沟通。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需要充分理解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多方面价值,与其他老师一起共同完成学生对于道德活动的理解和自主锻炼。毕竟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是借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情感的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的,身体和语言的训练要通过众多学科的教学来进行。

所谓层次性,是指要注意尊重学生身体和道德发展的层次性。中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和心理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体育教学要尊重规律要求。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品质养成虽然也有规律性,但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在发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道德发展的规律,不能因为要实现德育的目标而减弱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争.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J] .科教文汇,2006,(3).

[2]谢翔.体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的功能[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3]盛蕾.中国体育德育功能的变迁及比较[J].科教文汇,2007,

(11).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体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们的“体育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