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留学的日子
2009-09-16沈玥
沈 玥
沈弱199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并获得奖学金。两年的研究生课程中,她出色的表现使她在多次比赛中获奖。此外,她还当选为2004—2005学年皇家音乐学院“Song Circle”系列音乐会的唯一钢琴家,录制CD并出版发行。在校的杰出表现,使她成为2005年应届毕业生6位学院院士之一,学院授予她“The Vice-PrincipleSpecial Award”(院长特别奖)及奖金,同年被邀请参加2005年夏Cheltenham音乐节、英国BBC电台3频道的现场表演。2006年5月在伦敦著名音乐厅PurcellRoom举行的音乐会上,她的表现又被媒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7年参加在Leeds和Iersey的音乐节,同年应邀与著名的法国里昂打击乐团、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合作在北京、上海举行音乐会。她与法国德彪西弦乐四重奏合作,在北京、大连、成都和武汉都成功举办了音乐会。2008年她又被邀请到日本东京演出,反响热烈。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有多少莘莘学子踌躇满志地期待着9月的开学,展开人生中新的精彩旅程。6年前,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告别了亲人朋友含泪祝福的目光,背上载满乡愁的重重行囊,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伦敦,我来了!
虽然从大学就开始独立生活,早已习惯一个人的打拼,但身处异国他乡时我还是无法克制地想家了。更何况英国的音乐学院不像国内的音乐学院一样提供学生宿舍,住宿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好在有朋友帮忙,找到了一处位于闹市却很安静的房子,与一个来留学的希腊女孩合租。房子位于北三区,距离学校40分钟的车程。在那里,越是中心的房子越贵,像我这样的穷学生还是以学为本,把国内舒适的生活抛在脑后吧。房子找到了,心总算安了下来,可以好好想想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了。
每天去学校的路上都会经过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排着长队等待参观。闻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不知不觉就到了我的学校——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皇家音乐学院没有中央音乐学院那么大,共分成两大部分,主楼和附楼。主楼共6层,一层是院长办公室等一些行政办公室、音乐厅和歌剧厅;二层是钢琴系主任、歌剧系主任的琴房办公室和几间大教室;三层是钢琴室内乐主任琴房、大键琴教室和几间大琴房;四层主要是声乐教室、声乐系和管乐主任琴房办公室;六层是电脑房和作曲系的专用琴房。附楼主要是琴房和上大学文化课的地点。
9月份一开学,没有时间适应新的环境,忙碌的学习就开始了。在这里,我不断地结识新朋友,重逢老朋友;从语言到思想、从环境到生活方式、从色彩到气味……我在经历着一生中一次重大的“革新”。与国内的学校相比,这里学习的方式更为主动,一学年有3个学期,有较多的假期。我曾暗自抱怨,假期多,学期短,能学到什么啊?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每个学期的安排是如此的紧密,容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到后来很忙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一天需要24个小时,甚至48个小时来练琴、排练、上课!通常我连15分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从早忙到晚。因为刚开始时没有租钢琴,所以我必须每天早上头顶着月亮出发去排队签琴房,晚上又顶着月亮回家。因为学院的琴房十分有限,使用的要求又很苛刻,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过道、角落里练琴,或是拎着自己的谱子到处打游击找琴房。直到现在,每当我翻看当时的记事本时,依然禁不住为自己感到自豪——我真的没有浪费掉一分钟。当然,充实而忙碌的学习也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掉。
音乐学院对不同学位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每个学期要参加两场音乐会,会有老师为每场音乐会打分,毕业时选出两场分数最高的算在毕业成绩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争取多于两场音乐会的演出机会,形成了争先恐后参加的局面。有时也会出现音乐会数量太多,不得不挪到下一个学期的情况。除了音乐会,学院会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小型比赛,有由赞助人出资的,由基金会出资等等。这样不会造成学生对比赛小题大做的心态,学生们都会发自内心想要进步,得到肯定。除了校内的比赛、奖学金,学生还可以申请校外的各种奖学金,唯一不足之处是有一些申请会有在英居住身份的限制。
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在我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个学生,甚至是老师都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丰富的曲库,那么多我没弹过、没听过的曲子,使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饥饿的蜜蜂突然闯进了大花园一般,忙着吸收营养,忙着再次成长!
在这里,向来敬畏老师的我,也因这里师生之间朋友般融洽的关系而放松了许多。学期末是可以申请换老师的,过程也不会太尴尬。定期的公开课和大量客座教授的大师班使我应接不暇。这些都使我更充分地领会不同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经验和知识。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曾经练琴很被动的我,渐渐开始喜欢练琴、想要练琴。从被动到主动,这样的转变是我从没想到的。
日子就在令人兴奋的忙碌中过去,我的努力获得了同学、老师的一致认可。2005年中央电视台赴伦敦制作系列节目《世界百家名校》时,学院指派了对我和另一位同学进行了介绍。同时,我的演出活动也从最初的校内活动开始向外拓展。与国内不同,英国的各大教堂都是不可多得的演出场所。理想的音响效果、理想的钢琴、理想的观众,只需写封申请信或是被推荐就很有可能被接受,何乐而不为?除了数不清的教堂、礼堂和音乐厅,每年英国各地或市内的社区又都会有各自的音乐节,组织者会通过学院、经纪公司或是个人邀请音乐家演出。演出形式多样,针对的听众也不同。现在,怎样安排我的假期又是另一个问题了。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节,作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的伦敦,每逢假期各种夏令营、大师班的信息都会铺天盖地,这些和音乐有关的一切,都使我感到充实和愉悦。
如今和朋友聊天时,我常开玩笑说回国是为了美味的食物,去英国则是为了美妙的音乐。当然,玩笑归玩笑,不可否认的是,留英的那些日子是那么充实,那么丰富多彩,那些时间和经历真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