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专题讨论复习课的设计
2009-09-16梁颖
梁 颖
摘要: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
关键词:专题讨论;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复习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与提升。初三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散,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改进,我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要真正提高专题讨论课的复习效率,教师设计实验专题讨论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题讨论课的讨论内容设计
第一,专题讨论课的讨论主题能够涵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表1)
第二,精心设计专题课的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型”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基础型”问题的设计从初三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难度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复习相关化学知识,使用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可设计成难度递进的问题组,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所学知识。
(2)设计适度“挑战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挑战型”问题出现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设计,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异与同””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见表2)
2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讨论内容引入时创设研究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讨论,体验化学的魅力。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用“自来水的生产”录像引入课题,以“工厂要从高炉炼铁的尾气中将CO回收利用”引入讨论内容——怎样除去CO中的CO2杂质?
但情境的引入需要注重几个方面:
(1)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引入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并且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注重情境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3 重视专题讨论课的小结环节
(1)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的小结
因为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使得复习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用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既可回顾知识,使得复习知识结构清晰,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课堂实录片断)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除杂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除去CO中的CO2杂质。第一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第二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其他组同学是否同意这些除杂方案?大家没有问题要问?都没有?我有问题要问第一组同学,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学生] 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们设计方案时思考方向?
[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物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为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被教师追问,其余各组同学汇报时都会主动汇报解题思路——设计除杂方案的这组物质的类别,有哪些性质,利用性质上的哪些差异来设计方案等等。
(2)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解决方案的规律小结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共性”。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除杂提纯问题的规律:
固态混合物质的除杂规律——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和难溶性混合,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再用过滤、蒸发方法;若混合物都为难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用过滤的方法。
气态混合物的除杂规律——将杂质气体用液体或固体吸收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先根据物理性质考虑物理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再根据化学性质考虑化学方法。
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同学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4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活动时,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联想、大胆质疑。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是无法估计学生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是非常正常的。学生提出的很多“答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完善、比较粗糙,操作性差,或者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设计方案除去CO2中的CO杂质时,甚至想到了将混合气体通过血液。我赞扬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相联系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再顺便提出方案上的小缺陷。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情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2]张经童.归类·整合·拓展——化学新课程总复习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8):25~27.
[3]翟新民.化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几个着力点[J].化学教学,2008(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