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激情荡漾

2009-09-1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激情话语语文课

王 敏

我国著名的情感派教师于漪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又说不出来有什么好的地方,总觉得像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教师的激情。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听着不过瘾,“不解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简而言之,将激情引进语文课堂实属必要。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激情燃烧的课堂”。

一、激情来自哪里?

1.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同情心和正义感。

老师要有爱,才会被美的东西所感动,他要爱憎分明,才会同情弱小、疾恶如仇,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把文中的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自己的思想里,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自己都不会被教材内容所感动,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出自肺腑,就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情感丰富而又富于思辨色彩的文学殿堂。

2.激情来源于语文教师的“读”占鳌头、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为人师呢?做别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在语文诸能力中,读书能力是最重要的,叫“读”占鳌头。美国在上个世纪末调查“21世纪劳动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后发现,在诸能力要求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阅读能力。读书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成人之源,还是生存之道。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对女教师来说,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对男教师来说,书籍是最挺括的名片。“读”占鳌头,你的智慧才会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你的思想言行才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二、激情怎样表现呢?

1.语言充满激情。

(1)激情导入,渲染气氛。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讲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感情,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是,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也才能形成“双向投入”。在执教《背影》一课时,有位老师满怀激情地作了如下导入:“亲子之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朝诗人孟郊在其《游子吟》一诗中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艺术形象上,使无数后人从中领悟到了绵长深远的母爱。今天我们将要学到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独具匠心地再现了这一永恒的话题。它平中见奇,实中见巧,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为什么这样感人?它催人泪下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我想,从感情的真切诚挚而言,应来自作者那既精雕细刻又返璞归真的艺术功力。”如此充满激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温柔深厚的亲情中,为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激情朗读,进入角色。

我们的语文教材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有人说,学生一旦读书进入角色,就会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久而久之,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所以说,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情趣的整体感悟。对此,我觉得每位语文教师授课时都要坚定不移地把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这也是返朴归真的教学艺术。

一代情感派教师的代表人物于漪老师上课时善于用有声的语言传情,对特别感人的段落、语句总要反复吟诵,以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于老师上《出师表》一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诫,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全文624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于漪老师紧紧抓住这一文章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为刘备临崩托孤之老臣,对受托辅助的幼主的激励、启发、期望之殷殷,情意之恳切,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学语言要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

恩格斯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正潜伏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所谓“话语套子”,亦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且把常见的分析课文的语言作些归纳:只要提到人物形象,诸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之类的评价会“一拥而上”;只要说起景物描写,诸如抓住特点、层次井然、情景交融、比喻神奇、有声有色等语汇又会立马从我们的语言库存中跳出;只要讲到叙事性文章,照例该总结出诸如小中见大、详略得宜、一波三折、巧设悬念等写作特点。这些“话语套子”反映的问题是思维的模式化和师生对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的不自觉的依赖心理。这种“话语套子”不仅无益于课文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和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强调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强调话语形式的自由、开放和创造。

语文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审美情趣、话语习惯选择最佳“话语方式”,这并不是说语文课的话语就没有共性。我以为,语文课堂话语应有三种“味道”:一曰文学味,二曰生活味,三曰孩子味。

总之,教师要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关键在于树立话语个性化意识,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学会用自己的话解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写作文章,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话语方式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教学语言要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充满激情。

2.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善于应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上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老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3.教师上课时脸上的笑意让学生神采飞扬。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据说,当年叶嘉莹先生在北大讲古代文学时,就擅长以丰富的表情和语言,吸引学生的目光和耳朵,至于学生的心灵,他一并都吸引来了。还记得,《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课讲到真正意义上的“活”,应做到:首先,面部表情要活,要有笑意。这样,老师就由“机器”变回了人。其次,为了课能有神韵,还应该调动其所有的艺术储备,来展现文章的内涵。必要时,可以如刚才所说《毛诗序》所言。这样,教师就由工匠变成了艺术家。所以,为了让学生心情舒畅、激情澎湃,甚至着迷,老师们,请你露出脸上的笑意吧!

总之,我认为只要上课时我们的语言充满激情,我们的课堂结构张弛有度,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激情荡漾,神采飞扬。当然,这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爱和热情,还有我们的睿智。

参考文献:

[1]邵宗杰主编.教育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4)、(6)、(8、9).

[5]林宪生编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3.

[6]桑建中主编.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1(7).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激情话语语文课
画与理
语文课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萌动的激情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