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动及关系配置的整体性管理理论研究

2009-09-16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理论

孙 海

摘要:文章将从新的角度探索提出新的管理理论可能性,并参照经济学的定义并运用互动及关系配置等概念对管理学进行定义,同时给出整体性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目标及主要内容,并针对高接触、紧耦合,并呈现出结构敏感性和情境依赖性的复杂组织系统提出基于整体性管理理论的组织结构微调理论,即通过配置复杂组织系统内部的互动关系以改变组织的结构维度,实现对组织结构敏感性的调控。

关键词:互动机制;组织复杂性:理论;整体性管理;关系配置

一、管理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

尽管有关管理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西方形成较为规范和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则公认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而国内管理理论在经历了学习、引进、消化和跟踪阶段后,目前本土化管理理论还在凝练和形成阶段。至今,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管理理论主要建立还原论基础之上,并借鉴了很多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和方法,为管理学科发展的奠基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Frederick w,Tarlor,1856-1915)、法国的法约尔(Heri Fayol,1841-1925)、德国的韦伯(Max Weber,1864~1920)、美国人古利克(LutherGulick,1892-1992)和英国人厄威克(LvndaH Urwick,1891-1983)等。例如,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阐述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思想包括两点:(1)管理要走向科学,即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因此,科学管理与同时代的经验管理有着非常巨大差别。泰罗指出传统的工作方式所获得的经验只是记录在工人的头脑里,在1 000个人中,有999个人没有做过保存下来完整的纪录。而科学管理则是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按照其方法训练工人。可见,按照波士顿技术学院院长Mclaurin给科学的定义是:“任何一种经过分类和组织了的知识”。依照这一点,泰罗的管理理论已具有完整的科学特征:量化和可重复性及可实验性。(2)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这一点实际上已经表达了对人的情感和社会性需求的关注。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即劳资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在这一点上,泰罗的科学管理又融合了社会科学的特征,即定性与思辨。可见科学管理从发展之初就考虑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泰罗同时代的法约尔建立了过程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的十四条原则,认为可以通过管理教育来提高人的管理水平: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古利克和厄威克则对泰罗、法约尔及韦伯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并加以发展。

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早期也称为人际关系论。行为科学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其研究内容涵盖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早期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奥(Ehon Mayo,1880-1949)和罗特斯伯格(Fritz J,Roethlisberger,1898-1974)。行为科学以行为试验(如著名的霍桑实验)为依据,提出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区别于科学管理原理的概念和思想。其后,行为科学理论达到蓬勃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有关人的需求、动机及激励问题。如以马斯洛为代表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洛姆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2)管理中的人性假定。如麦格雷戈的“X理论一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问题。如卢因(Kurt Lewin)的团体力学理论,布雷德福(Leland Bradford)的“敏感性训练”;(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如坦南鲍姆(Robea Tannenbaum)和施密特(Warreu H,Schmidt)的“领导方式联系统一体理论”,利克特(Rensis 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Ralph M,StogdiH)和沙特尔(Carroll L,Shartle)等人的“双因素模式”。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穆顿(Jane S,Mouton)两人的管理方格法。行为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并丰富了科学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人的情感和社会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第三阶段为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及权变理论学派等构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科技快速进步,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制造已经成为潮流,因此而产生了各种管理问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和程序来抽象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并求出最优解,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就是制定拥有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法(E,S,Buffa)等人。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由相互进行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并运用社会学来知识来分析组织与社会系统间作用机理,他同时阐述了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即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西蒙(H,A,Simon)、马奇(J,G,Mar-ch),他们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系统管理学派同社会系统学派密切联系,但其侧重点不同,其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E,Kast)、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等日。该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来逐渐衰落,该学派认为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使各个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更清楚。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认为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该以大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为基础。并加以抽象和理论化,向企业管理人员推广运用。

权变学派认为企业管理中没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在条件随机应变,该学派的理论和思想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第四阶段为管理丛林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的当代管理理论。由于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带来了经济和管理模式的革命,以互联网

技术为基础新经济时代的顾客个性化、消费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由此,各种管理思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如战略管理、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六西格玛(six Sigma)、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能力管理(Competence Management)、公司治理(CorDorate Governance)、价值链管理(Value Chain Man,agement)、移动商业(M-business)、注意力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情绪资本(Emotional Capital)等等则应时而生。

管理理论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为管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阶段的理论形成主要是通过试验科学获得的,并得到试验验证,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构建。而后两个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是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或许叫做一门问题解决学更为贴切。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前两个阶段,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行为科学理论都更注重于试验,试图形成一种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在研究方式上遵从还原论范式,并借用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而第三个阶段则开始管理研究范式的轮换,如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遵从整体范式。当代管理研究正在经历从简单范式向整体范式和复杂范式的轮换。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探索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整体性管理理论。

二、整体性管理理论研究范式

21世纪正在经历着一场范式冲突,管理学科研究也难以置身之外。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影响,特别像管理科学这样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一直通过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致分析处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的变种。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前,还原论范式一直主导管理学科的研究模式,无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还是法约尔的职能管理,其核心思想和本质都是建立在还原论范式之上,试图通过分析、分解及简化原则来解决实际中的管理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组织系统构成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更高接触性和紧耦合性,复杂组织系统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之一,管理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有思想、意识及行为的个体构成的整体性复杂组织,分解后的组织已经打断了很多个体间的互动关系,导致大量信息失真,已经难以再还原成原来的整体性组织,使得基于还原论的分析问题的方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都开始将组织看作复杂社会系统,开始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PeterSense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系统思考来解决复杂管理问题,席酉民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谐理论来应对复杂管理问题。正如库恩在其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言:“范式是示范性的以往成就”,那么当前的中外管理学界已经取得的示范性成就究竟是什么?当然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运用整体论范式来探求新的管理范式,为范式转变的前奏和基础。因此,目前管理学科研究正处在新旧范式冲突和轮替之际,我们是继续沿用还原论范式,还是抛弃还原论范式而转投整体论范式,还是结合管理研究实际及学科特点来探求第三种范式——“复杂范式”,这将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管理之路。事实上,对于复杂程度不同的管理问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当然其适用的范式也不尽相同,单纯地运用某种特定的范式都会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无论是知识管理、智能控制还是组织复杂性管理等管理学科前沿研究分支,都会遇到所谓的复杂管理问题,管理的复杂性以及渗透到管理研究的任何一个细节,管理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范式转变。因此,本文将从未来管理研究可能遵循的研究范式人手,来阐述未来管理的本质问题(通过互动作用关系的配置来预防组织系统的失效。或者说是提高组织有效性),并讨论重建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可能性。

三、整体性管理的方法、内容、目标及原则

整体性管理是当前管理复杂性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多维管理强调分解(分析)与变化,切断了组织中很多存在的关系,简化又忽略了很多看似不重要的或者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要素和关系,对于强调联系、结构、整体性,且其运行机制表现为结构敏感性的复杂组织系统,其缺陷显而易见。因此,整体性管理则需另辟蹊径,从新的路径探索管理理论和方法,其处理问题的形式也就截然不同。例如,福莱特在把心理学研究成果系统地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时发现:在人类社会的一切行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极为重要,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这表明多维管理模式的不完善性。

多维管理从对问题的分析及分解人手,将一个问题按照不同的维度分解成多个方面,分析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制定相应对策,多维管理强调对微观波动规律的把握。找出联系。整体性管理在多维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变化趋势和规律的集成和融合,通过信息的获取,关系构建和发散(soread 0f Interaction)及逻辑推理,使得人类认知模型尽可能地接近于真实对象,然后通过对敏感性关系和元素行为的激发和抑制来调控组织行为,使得管理调控变得简单易行,并没有因为涉及系统整体性而增加难度。例如,刑侦破案,一旦某个作用到敏感性信息,则此再棘手的案件也可以迎刃而解,而在此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另外。在组织管理实践中,整体性管理还时常运用组织绩效、战略及文化等宏观指标来消除或规避波动、使系统行为保持一定稳定性和连续性。

整体性管理并不是对多维管理的否定,而是对多维管理的丰富和完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研究中的牛顿力学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牛顿力学在低速情形下很好地表达了物质运动的规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很好地解释了近光速时的物质运动的规律。由于复杂组织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是多维的,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变量有几个及每个变量有几个可能的值,更不知道每一个可能值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很难量化确定某个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明确的对应关系,通常复杂系统初始结构上细微的变化会引起输入和输出间的明显波动,导致了因果律在宏观层面上失效,但在微观层面上因果律仍然是有效的。整体论也强调分析和分解,只不过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从系统的立体网状交互作用结构及关系的传导机制来把握系统的整体性,而对其构成的要素行为的把握则由多维管理来完成。整体性管理强调通过结构(整体性)进行调控,而多维管理则强调把问题或系统层层细化,试图达到其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从而进行分析与分解,强调优化和确定性控制。可见,整体性管理与多维管理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的不同,这决定了整体性管理与多维管理具有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管理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构建或重构复杂组织系统的互动秩序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其中的第十条原则就是“秩序”,组织存续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某种秩序,秩序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有效性。因而“管理的目的可视为基于组织目标的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秩序”,可见秩序与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复杂组织系统由于其高接触、紧耦合的内部交互机制,使得那些试图通过不断的组织变革难以带来预期的组织高效率,这主要是组织变革改变的只是组织的显性结构,没有对组织的隐性结构和影子结构进行实质性的改变,更没有针对性的激活组织结构中的敏感性关系和要素,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互动秩序。

凡是维度不可分,并表现为紧耦合、高接触、组织宏观行为与微观结构只具有弱因果联系,并且结构敏感,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法确切地知道变量的个数及某一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以及每一值发生的概率,都归为整体性管理的研究范畴。

因此,整体性管理的研究目标是能够从结构人手,通过结构敏感性作用,实现对研究对象行为的调控,其研究范围更广,但主要侧重于表现为弱因果性的复杂组织系统,同时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是否具有情境依赖性、和谐性、交互性、复杂性、结构敏感性(因果律失效)及近似可复制性。因此,整体性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整体论思想的管理理论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定量研究方法以基于分形几何、群论及关系论等可以分析和处理结构的方法为主。目前整体性管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方法都还不成熟。整体性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必将是有效性、相对可重复性、主观性,非完全可描述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使得基于还原论的移植、仿效、复制手段出现了困难,复杂组织系统都具有简单系统所不具备的免疫系统,对外来干预力量具有天然的防御能力,这决定了复杂组织克隆和复制比简单组织困难得多。因此。复杂组织系统的管理和调控就必须从整体性入手。而结构是整体性最好的表述,通过显性结构、隐性结构及英资结构的交叉运用来提高复杂组织系统的管理有效性。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