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统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2009-09-14

老区建设 2009年14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胡 薇

[提要]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要真正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与要义,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应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信心十足地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就业指导;现实意义

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企业经济效益呈现下滑趋势,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日益凸显。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由于企业招聘计划的相对缩减,而使得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有数据显示,今年高校各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普遍低于往届水平。出现这样的不利因素,确实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学校安全稳定等相关工作带来了相当压力。作为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主体而言,显然难以左右既定的客观形势与外在因素;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不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相反我们更应化被动为主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去面对此种重负,去开创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信心源泉来自于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领悟与实践。

我们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的多年经验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全可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形势。

一、以人为本: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点所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是我国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在校学生应该成为包括就业指导工作在内的学校相关工作的重心所在。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是高校肩负的教育职责的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不止一次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那么,落实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及其就业工作作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

具体而言,必须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学生就业的压力,无论是可见的还是隐形的,均应该去加以体会和理解;必须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公司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单位组织来校展开招聘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应聘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职业咨询、求职心理辅导、简历制作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对学生就业实施尽可能广泛的个性化指导,尊重学生个性,使得学生最大可能的在工作岗位上尽快适应和熟练,进而发挥自身优势。

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所在。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工作的主体地位,懂得去主动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而不是把学生视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对象,才能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去,才有可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赢得主动、赢得学生。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所在

学生就业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签约环节,但事实上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因而必须要转变就业指导意识,认识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具有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内在要求。而这一点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对此,胡锦涛同志有过明确阐述,“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中可见,社会发展确实是个应当周全细致思考的重大问题。将此落实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道理其实也是相通的。

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即是说要围绕就业这一环节本身来展开与此相关的其他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堂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课外相关实践能力的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的认识与发现、自身优长与弱项的理性把握、社团活动的参与与学习时间的保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自我个性的张扬等全方位因素的影响,在总体上以一种积极自由而又严谨有序的心态去处理这些关系,从而在就业之前使自身获得就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协调性与持续性,即是说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自身职业规划,从入校门开始就应该着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大致计划。围绕这一计划,然后在数年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去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而不是等到最后就业的短短数月才去考虑此类问题(当然,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但是也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短期就业与终身就业之间的关系,或许一时因某些因素制约不得已选择了某份并不如意的职业,但还是应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换的,所选定的职业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为标准,以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作为终极目标,从而真正形成一种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第一要义是发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衡量标准,还是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就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帮助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真正就业,这才是坚持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作为第一要义,积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与方法。我们认为,从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的角度出发,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是可以而且也应当付诸实施的:

一是高校自身应该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特点,积极面对市场要求调整专业设置。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与用人行业、相对优势的学科专业,这些独特性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在。为了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在这些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点,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对过硬的竞争平台。与此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应尽可能的及时顺应市场需求而作出调整,课程结构应根据市场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因素,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形成相应课程培养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适应范围和适应能力。

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关注实际就业机会转变为关注自身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常言道,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简言之也就是“以能为本”,能力永远是就业单位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学生自己在整个大学生涯中的知识、技能积累而最终形成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短期的、临时的以求职技巧培训和求职心理辅导为主的狭义就业指导。

注:

①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③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④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参考文献]

[1]马小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2]钱伟,从发展的视角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5),[3]周青海,高校在引导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探讨[J],理论前沿,2007,(12),[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志敏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