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教学应重视叙事视角变换
2009-09-14戴立
戴 立
摘要:鲁迅小说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抓准了角度,会使学生读得深入些。叙事视角往往是理解小说的关键点,小说中塑造的多维人物形象往往是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表达的。学生如果随意阅读,就会不知所云,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小说的叙事视角,叩住作者的跳动的脉搏,从而增强对作者的深沉的用意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教学叙事视角变换
叙事视角是19世纪以来有关叙述技巧的探讨中的热门话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叙事视角一般分为三类:全知视角,叙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托多罗夫认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零度焦点叙事”。限制视角,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内焦点叙事”。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托多罗夫认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外焦点叙事”。
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全知视角的陌生化。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被剥夺,纷至沓来的信息使学生流于无意识地、被动地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学生对事件的感受则渐趋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学生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学生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叙事视角之于小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来,作者要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由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二来,学生如果随意阅读,就不理解作者的深沉的用意,不知所云,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小说的叙事视角,叩住作者的跳动的脉搏,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正如刘祥安先生在其《话语的真实与现实》一书中指出:鲁迅小说中的“自我”的本质不是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得到探索。鲁迅小说中的“自我”总是处在中国社会、历史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尤其处在与乡村中国的纠葛之中,这正是由鲁迅所秉承的中国文化特色决定的。
1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功能特征
1.1营造真实的叙事效果。
很明显,小说中的“我”在进入学生的视野时,很容易把这个人称的“我”与创作主体(作家)相叠合。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叙述内容中夹杂着一些具体可考的历史事件、年代以及明确的时空背景时,真实感就愈加强烈。例如,《一件小事》中的片段: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这里的“我”的出场,造成了一种“似真”的效果,叙述者与学生的距离在缩短,以平等的姿态来交待情节,显得真诚而坦白。
1.2鲜明的亲历性、主观性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叙事往往具有显著的个性色彩与人格内涵。“我”的主观体验通过“我”的情绪行为语言表述出来就显得比其他人称更有力度,其亲历性与体验性加深了主观抒情效果。第一人称叙事仅仅依靠“讲述”这一动作就容易使主人公故事具有整体感。至于第一人称叙事的变换——日记书信体小说就更是如此了。例如: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这种投射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活动,如果不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就很难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出作者个人的挣扎与绝望,而第三人称绝达不到如此的情感强度。这种叙事视角的变换,对人物的塑造更有表现力。
1.3在结构上可以开合自如。
第一人称叙事在叙述时间的转换上可以做到调度自由,以叙述者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发展的节律,并决定叙述的轻重缓急,这样,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才真正摆脱了“故事”的束缚,突出了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当作家抛弃完整的叙事,不是以“情节”线而是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更体现其魅力。“那瞬间的感受。那凌空飞跃的思绪,还是那潜意识的实现,用布局比较松散自由的第一人称叙事来表现,似乎更得心应手”。例如: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2第二人称叙事(你、你们)的功能特征
第二人称叙述的活动范围较大,在使用频率和影响
上较其他两类人称要差得多。然而它在叙事功能上却有很大的活动范围。第一人称是叙述者。第三人称是被叙述者,唯独第二人称既可以叙述又可以被叙述,甚至还可以是叙述的接受者,叙述时可随时变换角色。第二人称叙事另一个重要功能特征是它可以帮助作家进一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意识、复杂的人生体验及感悟。对心理的呈示,对心理的表现,用第二人称是最恰当的,因为第二人称具有一种“对话”性,表现在叙事者身上,就是叙述者在意识上一分为二,好像两个自我,其中一个自我扮演当事者的角色,另一个充当评判者,造成对话时咄咄逼人的情势和奇特的叙事效果。
3第三人称叙事(他、他们)的功能特征
3.1全知全能叙述。
第三人称叙事比其他两类人称有更大的叙述空间。既可以描摹环境、勾勒相貌,叉能够潜入内心透视灵魂,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叙述。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安排一个人物行使全知权利,也可以为了扩大表现空间而选择多个视点,从不同角度叙述事件进程。如小说《阿Q正传》中写道: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很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使其在表现观察对象时更加充裕自如,叙述话语可以自由地由此及彼地扫描和检阅各个人物的情感世界。如果采用第一人称的话,叙述者是一种人格化的存在,就容易限制描写多个人物的心理。
3.2叙述者、接受者与被叙述者的间离
《故乡》中: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第三人称的“他”常常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有时完全可能是“我”的代理者,有时则与作者分庭抗礼。但总的来说,第三人称可以抑制作家自传倾向的诱惑,防止过多地投入主观情感,可以追求叙述的客观化和有序化,比第一人称叙事更便于较为客观地审视人物、理解人物,做到对某种生活现象的深入剖析。
4结语
叙事视角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极有帮助。由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表达,可以塑造多维的立体形象,而非平面的形象。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找准了小说的叙事视角,就等于摸着了作者的跳动的脉搏,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深沉用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