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3G移动数据通信促进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

2009-09-11钱传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24期
关键词:数据通信医疗

曲 海 朱 明 钱传云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望得到更高的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支持也是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发达国家急救网络建设的学习和研究,目前认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是公认的高效医疗救治手段,但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此模式并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无线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本研究旨在通过救护车上安装无线数据通信终端,利用3G移动数据传输网络将急救医师现场采集的患者的病情状况、生命体征、初步检查、治疗等资料实时传输至接收医院急救中心,使接诊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为患者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目标,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中国联通基于WCDMA的3G移动网络提供可靠、高速、稳定、安全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可靠成熟、资金投入少,可进一步平滑演进为无线移动监护系统,建立起高效、安全、低投入、可行的现代化急救体系,提高昆明市整体急救水平,为现代新昆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医疗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一体化救治;无线移动数据通信;3G

[中图分类号] R605.97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5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望得到更高的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支持也是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正值新昆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救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新城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力量不足,医疗急救流程有待改进。本研究旨在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的运用,建立高效、可行、低投入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效、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为新昆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1国外急救的发展史和现状

创伤急救起源于战争年代,最早在公元18世纪拿破仑时代就开创了战场救护的先例。当时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做进一步救治,并建立了战地救护站,为现代创伤救治奠定了基础。随着运输、通讯、医疗装备的不断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创伤的致死率已逐步得以下降。因此建立一支快捷的战伤急救队伍,开展合理及时的战场救护,能有效地提高创伤急救效能。

在和平年代,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导致的伤亡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死因。美国科学院在1966年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疾病”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认识,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此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创伤急救系统,开展各自的创伤紧急救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1.1美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美国1979年正式将急救医学列为一门学科,并配备了直升机用于院前急救,随后又建立了设备齐全的ICU(加强监护病房)和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形成特殊医疗体系。目前,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又建立了全美统一的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各相关单位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信息登记、报告管理系统,包括伤员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现场救治情况、院内救治过程以及康复情况等,并定期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总结,以指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合理调整创伤急救中心的布局,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网络系统,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

1.2德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德国最早在1884年提出雇主必须提供强制意外保险,从而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来预防意外创伤的发生。随之出现了认证专科创伤的外科医生,并成立了专门的认证部门来评估创伤后的严重性、后遗症及其分级。目前在德国,每1000例道路交通事故中约有40人死亡。因此德国社会创伤外科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德国红十字会、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各种数据,来评审从发生创伤到出院时间段内的最低限度治疗费用,同时推算出不同阶段(救援、急诊室、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正常护理等)的治疗情况,从而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采用救援方式以及急诊室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一系列的举措。

1.3法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法国的院前急救水平比较高,且这种急救方法往往要涉及到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系统最初由配备一个单一号码(15或112)的电话交换机、紧急医疗援助服务(SAMU)和指挥中心组成,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给监管的医师提供资料信息决定需要哪些资源,而监管医师可以采取两个形式进行急救:派一个急救小组或一个医疗小组。这些救护小组来自于“可移动应急和复苏单元”(SMUR),即基于医院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一个民间组织。SMUR 主要由护士、医师、复苏救护车、值勤室以及电信系统等组成。其急救流程是:通过急救电话启动院前急救,并了解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应急方案,包括急救路线、运输工具、送往目的地以及急救措施;院内救治和康复治疗等。

1.4日本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1964年日本消防防卫厅修订部分法律,规定转移急救伤员是消防队的一项责任。1965年,日本原生省和福利事业单位颁布了一项法律,划定了急救定点医院。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标准和政府财政支持,从而导致各医院之间推卸责任。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个5年规划,即建立一个国家或公共应急医疗中心,并划分为三类等级:初级紧急护理设施、二级应急医院、三级急救医院或中心。目前在日趋递增的交通意外刺激下,各种突发事件的创伤患者按三种类型应急医疗中心模式进行救治,但在院前急救上还比较落后。

2国内急救网络现状和急救特点

2.1国内急救网络现状

我国急救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卫生部1980年10月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文件;1984年6月颁布《关于发布医院急诊室(科)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综合医院要建设急诊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于1987年5月在杭州成立。至此,我国急诊医学正式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向前迈进。1995年卫生部发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第39号令,这对提高我国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卫生部和世界银行帮助下,我国在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陕西宝鸡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计划”,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国急诊(救)科和ICU的崛起,急诊医疗体系逐渐形成。但我国急救中心模式繁多,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救治水平参差不齐。

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医疗急救机构积极行动,参与急救;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以“激情救治”为主,缺乏高效、合理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未能充分发挥医疗急救力量的作用,急救信息的及时采集、整合、分析、共享成为了急救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

2.2目前国内急救医疗的特点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社会矛盾的突出,目前国内的医疗急救对象主要集中在各种创伤和突发的急性心脑疾病方面[4];此类疾病的突出特点均是在短期内由于严重的原发病导致休克的迅速发生,造成各器官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而心、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在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脑皮层对缺氧的耐受性仅6~7min,超过此时间限度即可造成大脑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在此之后,虽可通过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维持心肺功能,但意识回复极为困难,由此不仅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很多家庭可因此而返贫;据此判断,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效果很难说是成功的救治[5]。而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往往有所延误、甚至脱节,错过了急救治疗中宝贵的“黄金时间”,不能充分体现急救中的重点:即争分夺秒。从目前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来看,在“120”接到求助电话后到患者现场,首先通过病史采集,以初步了解病情并做出相应急救处理,由于救护车医疗条件的限制,随后即开始转诊过程,到达接诊医院后,需与接诊医务人员交接病情,接诊医生尚需进一步采集详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此后才能做出相关处理;对于需要进行器官支持和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此过程每多一秒钟则救治希望就小一分。研究表明,在北京市区救护车平均行驶时间为11.55分,平均救治距离为5.82公里。院前急救反应能力不够理想,反应时间过长,抢救距离过大,难以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要。昆明的急救网络建设远远不能与北京相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急救网络系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救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移动数据通信的迅猛发展为此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

通过对国外医疗急救网络的了解和对国内急救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这样的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效、有利、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但是以前由于流程不畅和信息通信手段等的限制,很难达到院前、院内治疗的无缝连接,延缓了救治过程。只有通过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深度介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1技术可行性

随着中国3G牌照的发放,2009年中国的综合移动通信业务正式步入3G时代。中国联通的WCDMA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3G技术,不但能提供基本的语音、视频等服务,还能够提供稳定、高速、安全的数据通信服务。完全能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对移动数据通信极高的要求,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数据通信技术支持。同时,由于联通的WCDMA标准已经在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运用多年,有大量的成熟可靠的平台、终端、软件以及经验、模式等可直接利用或参考。可根据医院急诊的实际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较小的投入,水到渠成地促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

3.2技术实现

中国联通3G移动通信技术基于WCDMA标准,它具有技术成熟、网络覆盖全面,终端丰富完善、功能强大等优势。医疗数据通过WCDMA网络传输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和安全性强、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可以实时完成救护车、120调度中心、急救接诊医院之间的多向无线高速数据信息传输。

利用中国联通成熟的WCDMA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院前急救的救护车中配备移动终端,与现有急救车设备结合,在急救医生采集病史同时即将急救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主要医疗数据及病历文档、图像等各种类型的相关文件实时发送至接诊医院中心平台,接诊医生可在病人到达之前即可比较全面的了解基本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同步完成必要的人员和医疗器械、药品的调度等准备工作,提前安排下一步抢救措施。并可同时对救护人员进行远程救护指导,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3.3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在我国3G业务正式运营前,通过卫星通信或自建无线通信专网等技术手段,也可基本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在通信技术层面的需要,但实现起来技术上比较复杂,设备相当昂贵,对使用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很高。从网络建设、终端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绝大部分地区和医院都几乎不具操作性。

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各运营商都将在国内构建起覆盖全面的可靠的移动数据网络。其中,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标准,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中,能提供覆盖完善的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同时还有数量最多最成熟的通信终端及丰富的附属外设,能够在成熟的平台上以低廉的价格构建起一体化救治通信网络。此外,3G的数据通信费用也十分低廉,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是比较低的。能以极小的社会经济投入实现较高的使用回报。

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促进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将极大地提高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恢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秒抢救时间的争取,即多一分康复的希望,甚至是对生命的挽救。对整个社会来说,将节约大量的后续医疗资源的投入,意味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展望

在3G高速移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再整合车载GPS定位系统、无线远程视频、呼叫中心等手段后更可充分发挥全市医疗力量,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分步投入,实现了调度网络化,将中心调度室、接诊医院、救护车、急救现场等各个关键环节有效地组建成一个高效的动态网络,保持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为急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提供了可靠流畅的信息保障系统。急救中心与现场医疗进行数据、图象传递及实时监控和指导。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分析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

4结论

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在急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等技术条件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我国3G牌照的正式发放,为急救车、医院及急救中心间进行稳定高速的大数据量的信息交流和传输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手段。而城市急救车无线远程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内,基于联通WCDMA的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将会极大的推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的迅速实施和快速发展。将填补急救医疗通信指挥调度中缺乏医疗急救高速移动数据信息通信的空白,弥补当前急救系统在完成呼叫受理以后,急救医院、救护车、患者等各个关键点脱节的缺陷,推动现代医疗急救系统向移动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传苗,黎爱军.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2008,17(9):1007-1008.

[2] 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 对北京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

[3] 吕旺盛,刘婷婕,张克明,等. 联动机制在意外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效果的评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80-382.

[4] 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 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9):353-354.

[5] 朱国英,于成,苗挺,等. 5.12地震当天成都120中心实现紧急救援五个第一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849-850.

(收稿日期:2009-03-05)

猜你喜欢

数据通信医疗
医疗UDI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基于快牙平台实现全站仪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监测系统接口数据通信方式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一种高效可靠的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及处理算法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TCN实时协议栈过程数据通信研究
广州蓄能水电厂B厂电能表数据通信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