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责任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9-09-1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责任心心理健康大学生

陈 健

摘要:责任心具有重要的个体发展意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培养责任心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在内容上应强调知、情、行三者并重;在途径上应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管齐下。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049-04

责任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是人的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培养个体社会性的重要方面。历来,人们都将它作为评价伦理、道德、正义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核心问题,作为衡量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培养个人的责任心,强调个人应肩负起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就像梁漱溟所说的:“中国人处处以义务自课。尽一分义务,表现一分生命,而一分生命之表现,即是一分道德。”但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忽视了责任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责任心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社会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个体发展意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

一、责任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心理咨询中有句名言,搞清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问题比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这就是说,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大五人格模型也将责任心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实,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研究表明,责任心强的学生其自我评价更积极,更倾向于下较大的决心去达到预定目标,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也比较优秀。同时,有责任心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对失败的批评,并且具有要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的动机。研究也表明,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青少年更少发生抑郁,与父母有更亲密的关系,并且具有更高的自尊心。由此可见,责任心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责任心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维度,它们从不同侧面影响大学主的心理健康。

1责任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任认知是指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所持有的态度或观点,它包括是否应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要不要维护群体的行为规范,应不应该对共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负责,以及为什么等。它包括责任知识和责任认知能力,是构成责任心的基础因素。

责任知识的缺乏和责任认知的偏差会让大学生找不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产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失重感和无价值感,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康德认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易卜生也认为,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确实,人的躯体成长只是一个人生理成熟的标志,责任意识的觉醒才是人成熟的关键。这种责任意识,是一种生命负重。正是这种负重意识促使个体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使个体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获得生命意义。

2责任情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任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它是责任心的动力因素,是在责任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责任情感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林肯也曾认为,人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责任是一种负重。对于要承担的责任,个体持何种态度,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消极的态度将会使个体深感担负某一种责任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的情境中转化为个体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诱因,个体也只会尝到尽责之苦。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个体努力去完成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促使个体尽力去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从而体验负责任之甘甜,产生对自己满意的情绪,获得自己美好的未来。两个同时出道的砖瓦工,一个把砌砖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不得已而为之,牢骚满腹。而另一个却想着自己正在建造一所美丽的房子,充满激情,满怀希望。若干年过去了,前面一个人还是一个牢骚满腹的砖瓦工,而另一个却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建筑商。稳定、乐观的情绪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乐观向上,富有朝气,对生活和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充满希望与信心。

3责任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任行为是指主体在做出责任判定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并促使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责任行为是责任心的落实因素,是责任心在行动层面的体现。

个体的责任行为最终体现在责任意志、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行为习惯上。责任行为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责任行为持续失效,将使个体调整自我认知,修改自我形象,降低自我效能感,出现长期应激,进而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担负责任而产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能避免良心的不安,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责任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目前公认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也是时代的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我们认为,这两种发展任务可以结合在一起,责任心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自我责任心是指个体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及其产生的情绪体验。克劳蒂亚在《美国人的家庭教育》中指出,责任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自我责任心不仅能时时处处“内驱”着学生去自我学习、自我保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立德、自我求知的意识行为,提升着学生终身学习和与人协作的能力,控制着学生的意识、行为,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因而,自我责任心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自我责任心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标志。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是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发展目标的前提。

2集体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集体

归属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集体责任心包括对家庭、对同伴、对班级、对学校的责任心,以及履行这些责任时个体的情绪体验。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集体责任心的大学生会和他人有良好的合作,会在集体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得到集体的认同。一个不被集体所接纳的个体,纵使才华横溢也难免孤芳自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并从中得到爱、温暖、帮助。归属感的剥夺甚至会引起个体出现器质性的变化。获得归属感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集体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汲取集体的力量,促进心理健康。

3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社会责任心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社会责任心缺失与淡薄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等方面。也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重个人意识,自私,冷漠,过分讲究实惠,追求功利等方面。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但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表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如奥运会,许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并表现了优秀的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正是这种在关键时刻与国家、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心,使大学生在积极探求生命意义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责任心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受个体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其过程是从外在的责任要求开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品质。因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在内容上应强调知、情、行三者并重,在途径上要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

1知、情、行三者并重

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知、情、行的相互脱离。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而忽视情与行。在责任心培养方面同样如此。要培养一种自觉、永恒、有效的责任心,必须强调知、情、行三者并重。

(1)责任认知的培养根据责任心培养的逻辑顺序,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感知责任的能力,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可以通过加强主旋律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认知,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及“感恩”教育等。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各种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自杀、杀人时有报道的现状,加强生命教育也是责任认知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2)责任情感的培养责任情感是在责任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责任行为的动力因素。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情感,首先要做好责任认知的培养。在一定的责任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学习榜样事迹、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履行相应责任产生的积极情绪与情感,以及因不能履行责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与情感。角色扮演,是一种培养责任情感的有效方式。所谓角色扮演,指的是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角色应表现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从而体会不同角色所具有的情感、需要和行为。

(3)责任行为的培养责任行为培养的落脚点在于培养责任意志、履行责任的能力及履行责任的行为习惯。为做好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培养,我们要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履行责任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因受家庭和社会的过度保护,抗挫折、打击能力普遍较低,我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锻炼其意志,使之养成不屈不饶、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培养履行责任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制订行为规范、加强责任追究的方法来实现。正如柏拉图所说,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

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家庭和大学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使三者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学生形成“双面人”(在学校玲珑乖巧,有了委屈也忍气吞声,但是一回家就任性跋扈,把气往父母身上撒)甚至“多面人”性格。

(1)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家长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幼儿责任心良好发展;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责任心不良发展。Maccoby和Martin指出,放任型教养方式使得儿童缺乏责任感。其次,在给孩子物质支持的同时,不忘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许多家长往往只是每个月定期给孩子寄生活费,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求不闻不问,这样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疏远,影响其与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联系,导致责任心的缺乏。第三,在与孩子多交流的同时,可以给孩子谈谈工作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担当一定的责任,让其懂得父母的付出与不易,感受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付出,从而培养其责任心,促进心理健康。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一定的技能,更要丰富学生的内心,让其真切领悟生命的内涵、人生的道义。学校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其次,要加强“两课”教育,注重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大学生责任心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两课”教育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责任心的培养能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再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社会教育方面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重要人格品质的培养缺乏平台。而社会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责任心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优秀事迹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反面事例也要进行客观报道,让大学生体会不履行职责,游离于集体、社会之外的孤独感与丧失感。其次,社会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在企业、政府机关、非赢利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周末及假期工作岗位,让大学生在创造价值、服务他人、锻炼自身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_心理科学,2005,(4):991-994

[3]Taylor,s,,Field,t,Yando,R Adolescentsperceptionsof famiIy responsibility-taking[J],Adolescence,1997,32(128):969-976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周芳,金贵兴,由勤工助学所引发的思考: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145147

[6]刘宏,舒清泰,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7-119

[7]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刘闯,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1):56-59

[9]Maccoby E,E,。Martin J,A,Socialization in me contextOf tll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Il P,H,Mussen(Ed),Handbook 0f Child Psychology:Volume 4:SociM—ization,Personality,and Social Development[M],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3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责任心心理健康大学生
责任品格培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北京市高职生责任心年级差异分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