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换
2009-09-10马智敏李杏丽
马智敏 李杏丽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求农村全力投入,同时更需要党和政府的指导,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乡镇政府需要转换职能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启动的背景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两大基本制度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问题日益突出。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危机。近年来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先后推行了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是费改税,紧接着又免除了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同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屈服于况和新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继续做出相应的调整,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乡镇政府转换职能
根据现行法律制度,农村基层政权一般指乡镇一级政权。基层政权的工作对象是占我国人口80%的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长期而棘手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农村本身是难以实现的,它必须有党的正确引导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乡镇政府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乡镇政府应该积极应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及时转换职能,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
三、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问题和困境
(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可以说是县级政府的“缩小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使本来财政方面就“僧多粥少”的基层政权更加困难。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不是团结紧密而是一盘散沙,甚至互相拆台。各个单位之间权责不明,权责不分,问题还在于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态度上,不认真对待,人浮于事,机构虽然庞大但是办事效率却非常低下。
(二)官僚作风严重
机构臃肿的支配型乡镇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认为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县官不如现管”等,导致乡镇一级政府的公务员养成了官僚作风严重的工作作风。车管所、工商所、税务所等单位更是民间所议论的焦点。河南某乡一“执法很严”的税务所干部去世了,老百姓对该干部的评价是“此人还是不错的,就是死得有点晚了”,更有人形象地把基层政权的职能比喻为“要钱要粮要命”。
(三)财政问题
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免农业税费直接导致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农业税曾一度作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重头戏,也是乡镇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征收农业税的同时,乡镇政府还可以搭顺风车收一些其他政策外的税费。
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困境和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精简机构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实施乡镇合并,精简机构,例如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一些部门如农技站、农机站等从乡镇政权编制中裁减出去,把它们投向市场。这些部门的市场化,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与此同时,严格核定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裁减冗员,减少财政支出;使乡镇政权由原先的臃肿的“大政府”转变为目标准确、机构精干、运转协调的“小政府”。
(二)突出公共服务职能
由支配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基层政权组织要正确定位,转换职能。今后,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提供共公服务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政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乡财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与乡财政分配关系。要保障县乡政权机关和农村基本公益事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一些原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比重较大的地方,现在财政收支矛盾就会更加突出。财政体制的缺陷,对财政职能发挥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作用。因此乡财政体制改革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