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动力之源和发展之途

2009-09-10杨绍安

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杨 勤 杨绍安

[内容摘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动力之源和发展之途,三者是在良性互动中协调雅进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是有机地联系的,其中的关键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关键词]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始终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相贯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动力之源和发展之途。

一、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取势和理论源头

1.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维取势。“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变”乃是时势之需,更新乃顺势之举。面对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趋势,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思维取势和战略走向,用新的思想、观点看待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现实取“势”。“文革”结束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道路有三条:老路、邪路和新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道路也有三条:回头走老路、跟着走邪路、开辟新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去世后,有人希望走回头路,有人希望中国转向,有人担心中国转向,这个时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改革开放现实要求,此后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这种取势下的必然结论。第二,社会主义的形式和道路的多样性,要求用全新的角度来审“势”。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国家里,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社会主义模式也并非千篇一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第三,“一球两制”的客观现实,也要求用新的视角和眼界来定“势”。可以说,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是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奏响的,在长期的较量和交往中,双方都看到了对方可以借鉴的东西。而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经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不被“西化”“分化”,这又有一个取势问题。

2.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的基本含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一是突破了教条化的倾向,肯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二是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从客观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i是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改变了过去的封闭的发展模式,把改革开发作为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社会和谐,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五是改变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外部环境的认识,承认两种制度共存的客观事实,提出了世界和平的新理念,并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突破,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僵化向发展的过渡,使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实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合理结合。

3.解放思想的思维取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无论是破除“两个凡是”,还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其时代背景。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来的思想解放,在本质上就是与时俱进。虽然解放思想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但是在共性上,都体现着实事求是、尊重实践这一基本要求,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态度,是我党对解放思想的基本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场景和不竭动力

建国初期,我们“向苏联学习”,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走自己的路,这条道路的基本轨迹就是从照搬“苏联模式”转向“中国特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

1.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现实场景。“新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场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源于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理论思维产生了飞跃。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现实场景,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改革开放提供的现实场景和基本素材,包括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到的十个“结合”,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过来又给实践以深刻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的过程。改革过程中的教训又促使我们纠正偏差,回归正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坚持了两点:一是不再沿袭阶级斗争的旧路,而是通过政策调整、民主和法制渠道来解决;二是从通盘考虑,决不因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质疑或者停顿改革。

2.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实践,空谈理想,泛论主义,无益于社会主义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的形成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动力,在创新中表现活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应有之义。解放思想的体现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是发展的基本形式。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创新性实践的理论结晶,而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也只能是人类的创新性实践,这已经被事实所证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这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创新精神,反过来又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问题,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的成果形式。“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焦点都集中在人的发展上。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它升华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和重要支撑。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观点和措施,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它的实践过程就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开发人)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所涉及的人的发展问题。是全面的具体的。从发展的目标看,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保障人的生存权利,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人的发展;从内容上讲,科学发展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统筹发展,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曾经指出,搞社会建设,一要“面对国家的现实”,二是“要面对群众的需要”。“面对国家现实”,就是从实际出发;“面对群众需要”,就是以人为本。

2.以人为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指向。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与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就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把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丁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掌权为民,用权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定格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人为本紧密相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彰显了人的实践本性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而先进文化的核心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四有”的和全面发展的公民,这是一个提高人本意识的过程。至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参数,更是检验一个党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它在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

3.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路径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面对历史教训和现实困境,要实现多元利益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以人为本凸显了人在社会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突H{了社会和谐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潜夫论·本讯》上说:“天地壹,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个“理”,就是执政理念、发展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正是提供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契机”。践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各得其所,社会得其所,环境得其所。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