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乾健精神与苏轼

2009-09-10徐建芳

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周易苏轼

徐建芳

[内容摘要]《周易》乾卦给世人指明了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乾健不息。它既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永不衰落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也是每个华夏子孙的安身立命之本。终身研撰《周易》的苏轼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治学经历也深受这一精神的启迪与激励。

[关键词]周易;乾健精神;苏轼。

《周易》中的“乾”“健”本是两个词,“乾”是卦名,“健”是《易传》对“乾”的解释,所谓“乾,健也”(《说卦》),“夫乾,天下之至健也”(《系辞下》);可见,“乾”之意就是“健”。另外,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无论是《易经》里乾卦之卦名“乾”,还是《易传》里言“乾”的,“乾”字都毫无例外地写作“键”;如《乾·九三》作“君子终日键键”,张立文注:“‘键键假借为‘乾乾,古键、乾通”,而“键”是“健”的假借字,即“乾”“健”两字在古代可以通用,后来渐渐被连成一个词语,如《伊川易传》“乾健在内。坤顺在外”等。

那么,“乾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乾卦的卦象寻绎答案。依据《说卦》“乾,天也”可知,“乾”的象征体是“天”。那么,乾卦卦名为什么不称“天”而称“乾”呢?孔颖达日:“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当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为不已,‘终日乾乾无时懈倦,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此段话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乾卦卦名之所以称“乾”不称“天”,乃因“天”是固定形体之名,“乾”是形体之用之称:而圣人创作《周易》的目的是使人效法天的功用,而非天的形体;二是天之所以具有“健”的功用,乃因天永远运行不息,应化无穷;三是圣人创作卦象的目的是“因天象以教人事”,因此,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效法天的运行不息,刚健有为,无时懈倦。由此可知,乾健就是刚健不息。

《周易》这种乾健不息精神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创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每个华夏子孙的安身立命之本。终身研撰《周易》的苏轼也深受这一精神的浸润。

一、乾键精神与苏轼的政治思想

《周易》在描述乾德时似乎更偏重其阳刚劲健的一面,如《乾·文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对其不息的一面则没有给予足够强调。但苏轼认为,乾健的本质与其说是刚,不如说是不息:“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强则日长,偷则日消。”天不是因为阳刚而劲健,而是由于永不停息地运行才健。正如流动的水不腐臭,常用的器具不生虫一样,君子庄严恭敬则日以强健。安逸放纵则日为苟且;强健则日以增长,偷安则日以消亡。可见,只有永不停息地运动才是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又如其解蛊卦日:“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谓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易》曰‘蛊者,事也;夫蛊非事也,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将不胜事矣,此蛊之所以为事也……器欲常用,体欲常劳,天下欲常事事……人之情,无大患难则日人于偷,天下既已治矣,而犹以‘涉川为事,则畏其偷也。”器物长久不用生了虫子是“蛊”,人长久沉溺于宴乐生了疾病是“蛊”,天下长久安于无为、弊端丛生也是“蛊”。苏轼认为,《序卦》称“蛊者,事也”并不是说“蛊”本身是“事”,而是指统治者以为天下无事而不把事当作事,其后必将导致无穷的事。若欲防止生“蛊”,则“器欲常用,体欲常劳,天下欲常事事”:而人之常情则是没有大的患难则日以堕入苟且偷安之境。蛊卦彖辞所以说“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就是为了防止苟且偷安。可见,乾健由于不息,弊患生于无为。

苏轼一生尽管以文艺才华著称,但他平生治学最关注的则是国家的兴衰治乱问题。因此,其经传著作中往往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而其政治思想也大都以经传中的哲学作理论依据。《周易》的乾健不息哲学正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在苏轼看来。国家政治是否清明关键在于君王是否具有乾健不息精神。如其《御试制科策一道》日:“夫志有不勤而道无远。陛下苟知勤矣。则天下之事。粲然无不毕举……夫天以日运。故健……器以日用,故不蠹。天下者,大器也。久置而不用,则委靡废放,日趋于弊而已矣……臣愿陛下条天下之事,其大者有几,可用之人有几。某事未治,某人未用,鸡鸣而起,曰,吾今日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日,吾所为某事,其事果济矣乎,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违于心,屏去声色,放远善柔,亲近贤达,远览古今,凡此者勤之实也,而道何远乎!”“志有不勤而道无远”实是对乾健不息哲学的具体运用。在苏轼看来。国家之所以存在很多痼疾,关键在于国君不能勤健有为所致:如果国君能够卓然勤健、奋发图强,则天下事必将迎刃而解。为了让皇帝认识到勤健不息的重要性,苏轼一连举出五个常见事例做类比,说明万物只有每日运动才能保持其功用。而皇帝的天下就相当于一,个大器,如果长久不用,就会毁靡废放,弊病丛生。为让皇帝有法可循,苏轼还详详细细地设计了具体步骤;如果皇帝孜孜不倦地按照这些条目去做,并屏去声色宴乐,远离柔佞小人,亲近贤达君子,远览古今治乱得失经验,则富国强兵、兴利除害的目标将不期而至!又如其《策略一》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方今之势,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见其可也……夫君者,天也。仲尼赞《易》,称天之德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观之,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以其动而不息也。惟其动而不息,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使天而不知动,则其块然者将腐坏而不能自持,况能以御万物哉!苟天子一日恭然奋其刚健之威,使天下明知人主欲有所立,则智者愿效其谋,勇者乐致其死,纵横颠倒无所施而不可。苟人主不先自断于中,群臣虽有伊吕稷契。无如之何。”苏轼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中期社会的症结所在:在貌似太平盛世的下面实隐伏着不可逆料的忧患;只有发扬乾健不息精神,对之进行涤荡振刷,才能予以解决。在传统观念里,君王象征天;依孔子对《周易》的阐释,天的德性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之所以刚健不屈,乃因为它始终动而不息;只有如此,万物才能够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天若是不动了,其自身必将腐坏不能自存,还能驾御万物吗?因此,作为天之子的国君也应效法天的刚健不息,奋然有所建立;则天下人都将随之积极行动,天下事就会无施不可。如果国君不能发扬乾健不息精神,则群臣中既使有伊尹、吕尚、稷、契存在,对国家的危机也无可奈何。可见,君王是否具有乾健不息精神确实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而且。在苏轼心中,乾健不息不仅是君王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每一位官员必备的执政精神。苏轼自己就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一原则。苏轼在政务上的乾健勤勉态度最值得后人效法的是,每当他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新职责时,绝不敷衍塞责,而是亲自作实事求是的勘察,咨询遗老、专家,参考历史记录。务求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如其《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臣先奉朝旨,令知陈州李承之……至颍州与臣会议开八丈沟利害。臣以到任之初,未知利害之详,难以会议……候到任见得的确利害,别具申省,方可指挥逐官前来会议……臣今来到任已两月,体问得颍州境内诸水……臣历观数年以来诸人议论……是致臆度利害,口争胜负,久而不决。臣已选差教练使史昱等……子细打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用水平量见高下尺寸,凡五千八百一十一竿……及考之前史,邓艾本为陈、颍间田良水少而开八丈沟,正与今日厌水患多之意不同……即见八丈沟不可开事理实状。了然明白。”此文是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职颍州时所写。仅从首段——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之前,不盲目召开会议——即可看出苏轼的从政态度何其认真!从后面可知,苏轼到任之后对八丈沟做了充分了解;为得到精确数据,苏轼选派专人作了实地测量:为验证自己的结论,他“考之前史”;在不惮劳烦、勤健务实的苏轼面前,那些“臆度利害,口争胜负”的官员真应感到汗颜!再看其《与刘贡父七首》之四:“……曾擘画作石岸,用钱二万九千五百余贯,夫一万五百余人,粮七千八百余硕,于十月内申诏使,仍乞于十二月已前画旨,乃可干办。雇募人匠,计置物料,正月初下手,四五月间可了……今别相度,裁减作木岸,工费仅减一半……某岂晓土功水利者乎?职事所迫,不得不尔……惟念此一城生聚。必不忍弃为鱼鳖也。”此文写于苏轼任徐州知州第二年。为预防徐州再遭洪水袭击,苏轼请朋友帮忙向朝廷申请筹款,为徐州人民修筑堤岸。在这里。苏轼简直成了水利工程专家,一件工程需多少钱、多少差夫、多少粮,工期多长,如何调人,他都了如指掌:一个方案不行,还有备用方案:没有对百姓的真挚关爱,没有奋发有为的乾健精神,对陌生职事能如此熟悉吗?可以说,勤健务实地为各地百姓干实事、谋实利正是苏轼能赢得各地百姓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

二、乾键精神与苏轼的生活态度

《周易》哲学揭示,只要具备刚健之德就能度过险难、走出困境。如《需·彖》日:“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孔颖达日:“解需道所以得亨,由乾之刚健,前虽遇险而不被陷滞。是其需待之义,不有困穷矣,故得‘光亨贞吉,由乾之德也……以乾刚健,故行险有功也。”需卦象征须待。需卦卦象是乾下坎上,乾,健也;坎,险也。需道所以能得亨通,就在于乾性刚健,能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前面遇到险难时则需待时机,时机到来时则行其刚健而得亨通。正因乾具有这种德性,所以既使行险也能成就大功。又如王弼注困卦九二爻辞日:“刚以处险,难之所济。”困卦卦象是坎下兑上,坎,险也;但九二爻体性刚健,虽处险中,也必能渡过险难。可见,不管处于何种困境中,只要具备刚健之德。就能度过险难,获得亨通。

而且,《周易》还强调:当处于凶险境况时,不管白天、夜晚,都应乾乾不息、戒慎恐惧才能避免咎害。如《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苏轼解曰:“九三……此上下之际、祸福之交、成败之决也。……夫初之所以能潜,二之所以能见。四之所以能跃,五之所以能飞,皆有待于三焉。甚矣三之难处也!使三之不能处此,则乾丧其所以为乾矣。天下莫大之福、不测之祸,皆萃于我而求决焉。其济、不济,间不容发。是以‘终日乾乾,至于夕犹。惕然,虽危而无咎也。”九三爻处于上下卦交接之际,是祸福之交、成败之决的艰险之位。苏轼认为,初爻、二爻、四爻、五爻之所以能潜、见、跃、飞,皆取决于九三;若使九三不能善处此位,则乾卦就不成其为乾了。天下奠大之福、祸,皆集于九三而求得裁决,其成不成功间不容发;因此九三必须一天到晚警惕忧惧,才能避免咎害。

《周易》这一处世哲学使命途多舛的苏轼坚信:只要他始终刚健不息、奋发有为,就能度过艰险、走出困境。每当他遭遇困窘时,都能发扬乾健不息精神直面惨酷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途径:没粮就开荒种地、没水就挖井筑塘、没钱买酒就自己酿造、没药材就自己采药、育苗等等;这种精神可说是他能够坦然应对两次长期贬谪生活的主要心理支柱之一。如其《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二所写:“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力耕不受众目怜。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会当作塘径千步……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此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境况,苏轼不辞辛苦地开荒耕地、刈草盖堂、还将作塘防旱;既使在“日炙风吹面如墨”的情况下,也宁愿“力耕不受众目怜”。刚健奋发之气溢于言表!正因苏轼坚信通过自己的乾键有为可以解决困窘,所以他很少怨天尤人“饥饱在我宁关天”,总是把困厄归咎于自身的努力不够。如其《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未能赖我颊,聊复濡子唇……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此诗也写于黄州。当时苏轼相当穷困,连请朋友开怀痛饮的钱都没有:但苏轼依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勉励朋友“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富只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并无比乐观地劝慰朋友:大好春光即将来临,应及时享受无边春色。又如《海市》:“人间所得容力取……信我人厄非天穷”,可以说,正是这种敢于直面人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奋发自强精神。使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既使在被诬下狱时,因有这种信念作支柱,苏轼对未来也充满坚定的信心。如其《榆》:“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此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狱中所写。那不畏霜雪之苦,尽管遭受摧折依然蕴蓄着生机,等时机到来时必将大放英彩的榆树,不正是顽强不屈、刚健不息的苏轼的写照吗?这种乐观自信的斗志最典型的体现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二首》中:“百日归期恰及春……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这两首诗是苏轼“乌台诗案”之后出狱时写的。但诗歌表露的与其说是怨恨与愤懑,不如说是旷达与自信。经过这场死里逃生的厄难,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试拈诗笔已如神”;经过这轰动朝野的文字狱,他“此去声名不厌低”:经过这劫后余生的波折,他更加珍爱生命“城中不斗少年鸡”;惟其有这种辩证思维、自强精神,所以

被贬黄州时他能高唱“准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踌躇满志的壮歌。

三、乾键精神与苏轼的治学态度

在中国文艺史上,苏轼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正像徐中玉先生所说:“我佩服苏轼,不只因为他是一个全能的文艺家,……也因为他在行政事务上的才能同样不弱……开河,筑路,治军,审案,防灾……他不是……还有《易传》等等的学术著作吗?”的确,苏轼在政事、文艺、学术上可说都有建树。苏轼为什么能精通那么多文艺技巧、掌握那么广博的知识呢?赖于他的乾健不息精神。

苏轼自小就开始在其父亲指导下研读《周易》,如苏籀曰“二公少年皆读《易》,(苏淘)为之解说”,苏轼曰“《易》可忘忧家有师”,可见,《周易》实乃苏轼的家学。那么,六十四卦之首乾卦的乾健不息精神对他产生影响应不言而喻。从其诗文中可知,苏轼自幼就养成了勤健奋进的求学精神,且终生不衰:“予也幼而勤行,长而竞时”“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余。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从早年的闭门苦读到晚年的不安闲放可见,苏轼确实终身都勤健不息、奋发有为。

尤令人敬佩的是:既使在贬废期间,苏轼也从未懈怠过治学。苏轼曾这样解释“乾”:“处下不忘进者。乾之常也。远之不惰,近之不躁,是为不失常也。”处于下位但始终不忘进取就是乾的常态。所谓不失常态,就是被疏远不怠惰,被亲近不轻躁。苏轼正是这种乾健哲学的切实奉行者。苏轼遭贬时尽管也有苦闷,但他很快就把精力转向研读经史、撰写著作、提高文艺技巧上来。如其《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一日:“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轼近颇知养生……兼画得寒林墨竹,已人神品,行草尤工。”《跋嵇叔夜养生论后》:“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谪居中的苏轼一则专心研治经书,在有生之年完成了《易传》等三部学术著作:二则静心练习文艺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三则涉猎道书,以养生健体。他以桑榆末景,忧患余生致力于这些事情,尽管受到世人讥笑,但他坚信“犹贤乎已”。可见,苏轼渊博学识、精湛技艺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他终身乾健不息的治学态度。

猜你喜欢

周易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清代风水师沈竹礽视域下的《周易》古经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
易学新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