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的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9-09-10张明志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师范生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群体之间和不同阶段的种种失衡。师范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师范领域的有力探索。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积极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成功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从“历史必然”“现实要求”和“时代诠释”三个方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进行了解读,旨在企盼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每一个四年轮回后都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 师范生 免费教育

[作者简介]张明志(1971- ),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力资源评价研究。(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46-02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从内涵上讲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从层次上讲包括广义、中义与狭义三个层面的均衡:广义层面是指区域之间,即不同发展水平与发展类型地区之间;中义层面是指区域内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不同的社区、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狭义层面是指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从实现途径上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师范的基础性决定了教育要重点发展;二是教育的战略性决定了师范要优先发展;三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了教育要优质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新阶段源于2007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战略选择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适合中国发展的教育大家勾画了蓝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必然

师范生免费制度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而普及义务教育需要有充足、合格的师资作保障。为此,专门培养师资的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产生。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待遇、地位低下,为确保师范学校招收合格学生,并确保其毕业后服务于义务教育,师范生免费待遇和履行服务相结合的师范生免费制度产生,师范生免费制度遂成了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典型特征之一。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实行,旨在通过开展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这意味着废止已有十年之久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再次获得新生,是继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政府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紧迫性。

我国开放的师范教育制度在1922年得以确立,原来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改为独立师范院校、中学师范科、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承担的师范教育系统。自此以后,中师合并、高师升格,独立的师范院校在1922年以后屈指可数,有限的师范生的免费制度随之消亡。1933年颁布的《师范学校法》,使得师范学校在法律上有了独立的根据,师范生免费制度也因此而恢复。1939年颁布《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规程》规定师范生服务一律3年,在服务期内升学或从事教育以外的职务,违者追缴其学膳宿费,如有特殊情况者,经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得暂缓其服务期限,但暂缓期限不得超过3年。1942年又进一步明确师范生服务的范围必须以小学教员为限。近现代中国社会战争频发、政治腐败、国力贫弱,教师的专业价值并未得到应有认可,师范生免费制度也当然是一纸空文,履行服务的职责自然落空。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教育要求的均衡性特点突出。1997年师范院校开始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和自主择业的教师教育体系,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和政策支持,教师教育开始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师范院校数量急剧缩减,师范生生源数量和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很多师范高校、教育学院通过更名、合并,升格为非师范院校。师范院校工作重心向非师范专业的转移,直接影响了以培养师资为首要目标的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导致教师教育的边缘化和师范性的退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2002年5月“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随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与政策。200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因此,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突破原有体制障碍,进一步强化其办学特色与优势;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搞好教师教育的创新;克服功利主义、短视行为,着眼于基础和长远等。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致使师范教育出现被弱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在不断纵深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最大“瓶颈”来自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尤其在西部地区,这一问题更为明显。从长远看,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百年大计。因此,国家适时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现了国家意志,关系到改革与发展全局,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有利于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伴随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教育部为“免费”设定了条件:免费师范生入学前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现了国家要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决心。但是,在整个大学生就业由市场双向选择和教师培养走向开放的大趋势下,总会出现师范生不愿当教师和非师范生想当教师的问题,同时由于城乡差距,教师待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与其他行业或职业存在的差距,容易促使这些优秀的教师向城市流动,向发达地区流动,向高收入行业流动。如果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届时即使有约束条款,这些素质高的教师也有可能放弃教师资格,离开教师岗位,去从事别的工作。因此,在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时,各方面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国家层面要加大立法定规;政府要制定配套措施;学校要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坚守诚信,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信念;学生自己要勤奋学习、勤于实践,具备解决基层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应着力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要解决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目前还有一些农村贫困地区较普遍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国家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一些县乡被扣减项目,工资待遇标准被压低执行,引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使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得到和谐发展,必须理顺农村教师的心气,如果他们心存怨气,心藏不满,不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而且对即将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即将就业的师范生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应该肯定,这些年来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的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目前,中西部农村,甚至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山区,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在800~1500元之间,本科毕业出来为师者一个月的收入也就800多元,工作约30年临近退休的教师一个月的收入是1500多元。这种待遇标准同进城打工农民的待遇差不多,甚至比一些打工农民的月收入还要低。两相比较,带来的不仅是农村教师的失落,更多的是影响家长和学生对师范院校的选择,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可以说,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真正有吸引力,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三是要确保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切实维护农村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教学条件艰苦,加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状和长期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尽如人意。当前,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重、待遇低、生存环境恶劣,使得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从而极易导致学生辍学、流失;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因“优质教育”难以保障等因素导致学生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得不大量撤、并学校,许多学生被迫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上学,使《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就近入学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等等。因此,当我们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发挥高师院校的“引领”作用,为农村和贫困落后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时,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意识,正视农村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着力于当前,着眼于长远,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师范的基础性和教育的战略性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只有如此,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才可能实现初衷,收到长远之效。

三、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时代诠释

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应该表现为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起点的公平,而不应该是金钱、物质、权力、地位的直接再分配。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实行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也为发展义务教育事业提供了优越的制度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各界、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公平,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终极意义上,教育不公现象的存在都是不正常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正、和谐的理念。义务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普及性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在这种体制下就读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一部分具有较强的高贵感、优越感、贵族感,而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较强的卑微感、自卑感、平民感。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我们举办义务教育事业的初衷,同时也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原则。如果说我们为了发展经济,在经济领域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原则的话,那么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和师范生免费教育领域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当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均衡发展理念。

毋庸讳言,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解决教育均衡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公平程度,从而增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发展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新时期教育领域关于和谐与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一是扶弱不抑优,补谷不削峰。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其主要内涵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以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除此之外,鼓励所有的学校办出特色,基础好的学校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充分发挥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培养、课程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表率作用,对薄弱学校给予政策牵引、思想引领以及提供师资队伍的培训。这样既保证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又在承认办学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补偿提高薄弱学校的竞争力。发展也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打破平衡,迈向新的平台,并在新的平台上实现均衡。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掌管资金投入、资源统筹、政策安排的政府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教师队伍的均衡是关键,再好的政策要靠教师去实施,美好的设想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和谐与发展”既是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宏伟目标,也是现实追求。

总之,刚刚起步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一项新的课题,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开展免费试点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农村地区教育和发展趋势,把对农村教育特点的研究、农村教育技能掌握以及为了农村教育服务的责任心等“趋农”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点内容予以突出成为题中之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推动师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有二百多所师范院校,部属院校进行师范教育试点只是发展师范教育的一个示范性方向,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免费政策的惠及。把免费政策适时推广到地方师范院校,能够增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招生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师资,最终突破和超越部属师范院校的“重点”和“试点”之嫌,从而迎来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制度的构建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与20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师范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Z].2007-05-09.

[4]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5]叶进.和谐社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J].求索,2006(11).

[6]胡艳.清末、民国时期的免费师范生制度[J].中国教师,2007(6).

猜你喜欢

师范生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实践育人视角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免费师范生”政策调整的进步与纠结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浅析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